古籍修复师:古籍里是美,是学问

古籍,是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这是文脉的载体,历经或和平或动荡的时光,流传至今,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然而“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在时间的考验下,很难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去修补那些残损。

尹光华是宁夏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她用40年时光,帮助不少古籍对抗着岁月的损耗,让它们重现气韵神采。

整旧如旧心思都要藏起来

尹光华的办公室就是她的修复室,乍一看并无特别,角落处藏着各种工具和材料,镇纸、木槌、针锥、棉线、毛笔、竹起子……唯一需要通电的是一个能发光的工作台。

“古籍修复的检测环节可以用仪器,其他的几乎全都沿用传统工艺,所以工具也是比较传统的。”尹光华说,专业的古籍修复可不是把书籍中的裂痕、窟窿补上就行,要经过拆书、揭书叶、去污、配纸、溜书口等20多道工序去还原古籍本来的面貌,“修复古籍要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如果照着新书的样子,或者毫无章法地修,相当于破坏,还不如不修。”

整旧如旧,说起来简单,但在具体地操作中,处处都是讲究。“就拿配纸来说,颜色和质感都得和古籍接近,尽量薄一些,不能增加古籍的厚度。装订线颜色也得和古籍一样,这样一来,新线就得染色,我们一般用茶叶煮出颜色。”尹光华介绍,一般所用到的材料几乎都是纯天然的,既是修复技术的要求,更是传统。

尹光华拿出几本自己修复过的古籍,仔细翻看里面的书页,可以看到一些破损边缘的修补痕迹,那些细小的线条,藏着古籍修复师的心思。“纸张越薄,用的浆糊就越稀,而且涂的面尽量小,不能粘的太死,一切操作必须是可逆的,要给后人修复留些余地。”尹光华说,修复不是创作,心思都要藏起来。

修复古籍就要懂古籍

1980年,尹光华来到宁夏图书馆工作,1983年被安排参加全国的古籍修复培训。“当年教我们的师父,是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图书馆,跟着我国近现代古籍修复泰斗张士达先生学的。后来他们那一批人也成了大师,继续传承古籍修复工艺。”尹光华说,她接过这一棒,已经快40年了。

她认为,古籍修复其实挺有意思,不仅在于要动脑子想着怎么把它修好,更能通过一次次接触,感受到古籍的美,“从古籍的装帧,还有书衣、书线、书角、书口的做工和配色等细节,都可以感受到古籍的气韵,尤其是一些善本古籍,更能体现古籍的艺术性。”

不仅如此,修复古籍,就要懂古籍。人们常把古籍修复师比作为古籍“治病”的“医生”,而要想当医生,没几年的勤学苦读是做不来的,古籍修复师其实也是如此。“一位好的古籍修复师,不仅会给书籍修修补补,还要懂书籍装帧形式、纸张鉴定和发展历史、版本学、目录学、美术等相关知识。”尹光华说着,找出几本书,都是国内古籍修复大师所著,内容虽然都是与古籍相关,但涉及面广泛,“里面学问深着呢。”

修复古籍有一种使命感

1991年,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出土了5.74米长的佛经长卷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出土时,两件古籍均有破损,对其进行修复的任务就落到尹光华身上。“修复长卷的时候,尤其困难。我记得最初拿到手时,它就是一个纸卷,打开有很多地方已经裂开了,而且纸张比较软,有不同程度絮化、脆化。最主要的是,当时修复条件一般,五六米长度的长卷,没有合适的桌子能放下。”尹光华说,当时修复这两件古籍的时候,真的是万分小心。移动的时候,得轻轻拎起,轻轻放下。修补残破的地方,也是用毛笔蘸着浆糊,一笔一笔刷在破损边缘处。就这样连续一周多时间,两件古籍才修复完成。

“那两件古籍修复完成后,没过多久,我就在宁夏博物馆的展厅看到了,挺惊喜的。”尹光华说,再次见到它们,已经一扫之前的破败,两本古籍被玻璃罩着,整整齐齐地陈列在博物馆里,一束暗黄色的灯光照在上面,显得更加神秘。“从那一刻起,我似乎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的乐趣,让它们在世人面前,重新焕发光彩并诉说一段历史,是一件很神圣、很有使命感的事情。”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过不了几年,尹光华就要退休了。在这之前,她还惦记着带徒弟的事。“馆里其实还有其他人参加过国内组织的培训,但古籍修复这件事,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上手的,还需要有人手把手地教。”尹光华说,值得庆幸的是,馆里有不少人想和她学,典藏部的副主任白彩媛还为学习特意竞聘到现在这个部门。

“这个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她合适。”尹光华说着,想起自己的师父讲当年学习的情景,“去了别的不干,就折书捻,一折好几天,先把性子磨出来。”

其实不光折书捻能磨性子。在图书馆,她一个人做这项工作时,时常一整天就对着那些破损的纸张,手里不停忙活,一句话也不说。“日子长了,也会喜欢这种心静的感觉,因为懂得付出的时间,能帮助古籍在时光的赛道上,走得更长。”

来源:九派新闻

(0)

相关推荐

  •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8-11 09:38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 ...

  • 修书丨看古籍修复师如何妙手回春

    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和文化节目将目光聚焦于古籍保护行业,古籍修复者师这一"神秘"的职业渐渐为人所知.古 ...

  • 每日一星|尹光华: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图为工作中的尹光华.于晶 摄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承载悠久文化,见证岁月变迁.古籍经千百年的保存,残破的问题很难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百孔千疮,纸散字碎,无法正常翻阅.那么,如何保存并传承这些残 ...

  • 藏在古籍中的书法之美:古籍历史小知识

    `古籍刻本的用字,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手写体,即所谓软体:一种是匠体,即所谓硬体.大体而言,明正德之前,古籍刊刻较多手写体上版,明正德之后,才转而多用硬体.手写体多学著名书家,如宋人写字,多学唐代欧 ...

  • 陆文三 | 从箍桶匠到古籍修复师(下)

        从箍桶匠到古籍修复师(下) --记金华市级古籍修复师朱志明 2015年朱志明在义乌市区开了一家古籍书店,成功地进行了由收书到既收书又卖书的转变.由于一些书已经破损,他就开始了学着修旧补破.揽收 ...

  • 陆文三 | 从箍桶匠到古籍修复师(上)

        从箍桶匠到古籍修复师(上) --记金华市古籍修复师朱志明 东阳市画水镇有个后溪干村,村里有一座石拱桥叫应星桥,建于宋代,见证着村庄的古老.村里还有一位蜚声古籍界的古籍修复师,叫朱志明,今年59 ...

  • 古籍修复师,这是什么神仙职业?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引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文物的关注.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文博事业中,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找到了共鸣. 纪录片<古书复活记>是这一热潮的延续 ...

  • 感受中国文化,外籍师生当一次古籍修复师

    来自英国的Geoff Hall正在检查自己修复后的成果. 12月5日下午,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数十名外籍师生正聚精会神地尝试用手工竹纸工具和辅料修复破损古籍. 这是英国诺丁汉市与宁波市缔结友好关系15周 ...

  • 古籍修复师:用指尖与时间交手

    在广东省东莞东江边的一栋普通民居里,隐藏着一间特别的工作室,取名"遂初书房".这里是文物修复师张笑艳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室. 东莞中学特邀张笑艳为特藏书库里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工作 ...

  • 她专门和“纸”打交道,办公室里全是国宝|新360行之古籍修复师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记者被这里的安静震惊了--偌大的办公区,竟然可以听得见翻书的声音.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纸制品(书画)修复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侯郁然,在这里工作了10年,她说,这个工作是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