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声最基本的训练 2024-05-08 18:40:39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练单音:低、中、高;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感觉:和鼻腔连通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作者:胡芝风 赞 (0) 相关推荐 播音主持共鸣不明显怎么办,播音主持共鸣训练方法 播音与主持艺术发音注重共鸣点调整.把握共鸣点的调整能够扩张发音速率,持续改善声音质量,提升 声音色彩搭配的表现力.播音与主持发音的特征决策了它的共鸣点形式是以口腔共鸣为主导.以胸腔共鸣为根基,以鼻腔共 ... 浅议歌唱发声的呼吸和共鸣 一. 音乐基础教育薄弱 钢琴 在 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 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其特征.是以人声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工具, 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 ... 四大共鸣腔体 四大共鸣腔体 歌唱腔体使用错误——喊着唱 共鸣的位置和发声的位置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明白,我来说说. 首先发声位置是我们的气息集中在某个确定的位置发出了相对确定统一音色的一个启动姿势.影响音色的主要是气息通道(的维持 ... 关于唱歌的共鸣腔体你知道吗? 关于歌唱共鸣腔体可以划分为: 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 现在来详细说一下共鸣腔体的位置和作用: 1 胸腔共鸣 可以通过学牛叫去感受胸腔的感觉,胸腔本身并不能振动.很大程度是意念上的声音 ... 播音主持发声技巧和常见问题【万字文章建议收藏】 做为一个播音主持,你应该要把握什么方法呢?下边是由小编整理的播音主持的发声技巧和常见问题,期待大伙儿喜爱! 什么叫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是根据传送可利用率电磁波开展传送的,因此 规定播音主持发音,响声集 ... 胡芝风:京剧发声最基本的训练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 为您讲讲京剧发声的呼吸技巧和训练吸气肌肉群的方法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嗓音工作者容易患慢性喉炎,反复发作,难以恢复.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药物,而是要靠正确的发声方法.为什么普通人自然讲话时间稍长些嗓子 ... 京剧发声八法 八法: 1.轻:能储存余力,准备音韵在上挑时发挥作用. 2.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 3.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 4.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燥情绪. 5.抑: ... 京剧发声的基本方法《打开口腔》二 ◆ ◆ ◆ ◆ 打开口腔(二) 张再峰 ◆ ◆ ◆ ◆ (四)打开口腔是京剧演唱的重要技巧 京剧演唱历来要求,在不改变字音的前提下,尽量扩大口腔空间,打开口腔的开度应以"贴住上腭吸着唱&qu ... 播音主持发声都是怎么训练的?播音主持的声音怎么练? 有一种奋斗叫高考 加油同学们 播音主持人的声音想必大家都很羡慕,他们既可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声音,而且声音还很好听,而这都是练出来的,练声是需要讲究方法的,那么播音主持是如何发声的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 ... 播音主持韵母发声要点,如何训练韵母的发声练习的?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这种复合元音并不是两个元音或三个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固定的音组,在口.耳里与单元韵有同感,应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语音整体. 播音与主持教程:复韵母练习方式 ... 京剧发声中是怎样起音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什么是起音 两条声带随吸气闭合,而后在呼气的同时发出声音,在这发出声音的瞬间叫做起音.又称激起.起唱.起首.始音等. "发声" ... 孙毓敏:京剧发声的“猫叫法”——“亮点发声法” ㈠找不到发声方法. 演唱的第一要素是"发声",但当我第一次接触京剧时,老师告诉我的只是"喊嗓子"."没嗓子唱不了戏".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 ... 京剧演员的唱功训练:唱声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演员唱功训练四部曲:唱声 王琼 唱声之"声",既指声音,也包括声韵. 元代燕南芝庵在所著<唱论>里说: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qu ...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练单音:低、中、高;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感觉:和鼻腔连通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作者:胡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