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 · 道:咀嚼之法
一说“咀嚼之法”,想必有种不明觉厉之感。但当你洞悉了本质,便会发现那是蓦然回首间一种别样的朴实无华啊……
那这咀嚼之法到底是什么呢?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口,一口,吃。”
别笑,——它与你的理解很可能不同。
“路要一步一步走,戏要一句一句听,食儿要一口一口吃……”这老话儿听了多少年,却殊不知这讲得其实是一种奢侈,一种奢侈的能力。
在一步一景的雅致所在,你若非要来他个风驰电掣,定是要错过许多的;在一字一句起伏婉转的剧情跌宕中,您若非要按个快进,那这出戏也不知算您是看过还是没看过;再说这吃,龙袍镇的蟹黄汤包精巧秀气。您若三枚一齐入口,——那,一定是饿坏了!
临了,您还得囫囵个儿的都吐出来。为啥?
太烫了~~
您若因为烫了嘴而抱怨这汤包不好,那人家也只能说您是不会吃了。那怎么吃呢?我刚说了么,——一口,一口吃……
一口刁这包子皮儿,开一小口,飘出一股热香,——那里可是正经的鸡汤,刚出锅来烫得很呢!所以要先晾晾。
等晾得差不多了,再下这第二口,——品汤。具体说是品这浸过蟹黄儿的鸡汤味儿。这时候您若闭上眼睛,感受那热乎乎的鸡汤在口中荡漾。抿品之下,鲜醇隽永。
最后吃口馅儿,——那浸过了鸡汤的蟹黄馅儿,——满口的鲜香~~
这皮儿也不能剩下,淀粉类物质入口似乎就是为了平衡脂肪类食物的过度肥美,以免太油腻了。
四口下来,这包儿才算基本吃得。而这也只是“一口一口吃”的基础理解。
再上一层,这“一口一口吃”的每一口,——都要吃完。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一口食物从入口开始咀嚼,到咀嚼充分后下咽,整个过程要完整,这也就是之前说过的“体验的完整性”。
可不能跟二师兄似的嚼不嚼就着急咽了,或这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塞进下一口。因为很多微妙的味道只有在咀嚼的后段才会呈现出来,——这么猴急,嚼不到那儿的。过多的味道混嚼于一口之中时也会相互干扰,相互遮蔽,甚至于在嚼到一半时饮品入口都会使这一口食物的味觉体检大打折扣。所以“吧嗒一口菜,嗞喽一口酒”,那也就是电视里演演,真正的吃法是“嚼完咽了那口菜,再喝那口酒”。
当然,也有两种食物需要搭配着吃的特例。比如生吃红鱼籽、黑鱼籽搭配洋葱丁可以遮腥,吃狗肉嚼几粒花椒不仅不麻反而会提鲜,等等。
想起过去家里长辈吃饭不让“打连筷子”,现在知道为什么了,——显着下作、不会吃么。同样,吃得快、吃得多,也不是会吃的表现。
更进一步,这里的“一口一口吃”,指的是——小口。
“小口”,是相对于那种一嘴下去恨不得吞下整只鸡的“大口”而言的,——那鸡爪子还卜楞在外边呢。
那为什么要小口呢?
两个原因:第一,味蕾只平面分布于你的舌苔,从舌尖到舌根,也就20cm²左右,覆盖这个面需要的食物量其实并不是很多,若是品味道,真不需要一口吃进那么多;第二,食物中所蕴含的香味物质,是在咀嚼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再被空气氧化后,才被你感知到的。一大口下去,嘴里基本上已经满了,哪儿还有空气的地儿呢,——那还咋香呢。
基于这两点,一小口所获得的信息量其实远超一大口时的信息量。慢慢体会吧。
延伸一下,也是因为上面说到的原因,讲究的咀嚼方式为——张口咀嚼,这一点我在“关于“吧唧嘴”的审美感受原理”做过详细说明。
当然,我并不是号召大家吃东西的时候“吧唧嘴”。正确动作是这样:入嘴一小口食物后,保持口腔水平或轻微上扬以免食物溅落。伴随着上下颚的咀嚼动作嘴唇同时做轻微开合。
具体示范我们可以参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中,入殓事务所老板佐佐木邀请男主角小林共进午餐,吃河豚鱼籽的桥段。其中主要观察佐佐木的进食动作,就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