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腰顶”一词见于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多篇拳论拳诀中都曾出现过,兹举几例。
细细揣摩这几篇拳论的内涵,可能说的是桩功和推手中的一些要诀。在这些要诀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身形腰顶”。
何谓身形腰顶?身形腰顶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下面这两张图,一张是脊柱的静态结构图,一张是脊柱的动态伸展图。
从这张脊柱静态结构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脊柱的S型生理弯曲结构。从图中标识的蓝色和黄色箭头,我们也能了解脊柱伸展时的动态变化。也就是说:黄色箭头往下,表示在蓄势时的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动态;黄色箭头往上,表示在发势时的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这张脊柱动态伸展图,图中是通过比较“自然站立”和“三点贴墙”这两种情况来展示脊柱的动态伸展情况。结合脊柱结构静态图来看,三点贴墙的过程是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动态;自然站立的过程是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我们通过对这两张图的理解,身形腰顶的基本概念就建立起来了。就是说:身形和腰顶是相互相成的两个方面。所谓身形腰顶就是发势时的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在建立了身形腰顶的概念后,通过什么方式来“体悟”身形腰顶呢?我们可以通过桩功、拳架和推手来进行体悟。换言之,身形腰顶在习拳中是无时不在的。
谈到桩功,拙作《无极桩站桩要诀“靠坐尿详解”》(点击蓝字可查阅)曾就无极桩的桩架结构及无极桩的运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为了方便讨论如何在站桩中体悟身形腰顶的感觉,我把该文中有关观点摘要出来,以便从中体悟身形腰顶的感觉。
其实无极桩运化过程就是蓄势和发势这两势。从靠到坐的过程为蓄势,从坐到尿的过程为发势。
1. 心意及眼神内收。
2. 肚脐找命门,腹肌收隔肌降,四梢(血梢,肉
梢,筋梢和骨梢)之内炁收聚(纳)于丹田。舌砥上颚,外气由鼻吸入心肺系统。
3.下颌微收呈顶头悬状态,五趾抓地呈虚提脚跟之意,命门位置处后突以便松腰落胯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泛变敛,尾闾偏沉前收,双膝微屈,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内蓄之意。
2.肚脐离命门,腹肌放隔肌升,丹田之内炁发散(吐)至四梢(血梢,肉梢,筋梢和骨梢),舌离上颚,心肺之气由嘴鼻呼出体外。3.脊柱的大椎上拔呈顺项贯顶之意,五趾松开脚跟着力踏实全脚掌。命门前送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敛变泛,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以及尾闾上托使身体重量对地面产生反弹力来推动腰脊上竖。继而双膝由屈变直,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外放之意。我们说,通过站桩中的发势所获得的这种身体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就是身形腰顶的内涵。要获得身形腰顶的顶劲的前提是先要获得身体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太极拳中的蓄势产生的沉劲和发势产生的顶劲就是一对阴阳互济的矛盾统一体。我们说,身备九弓是指脊柱、两臂、两腿、两手和两脚。要做好身形腰顶的关键就是要发挥好脊柱这张身弓的效率。可以这样看,脊柱这张身弓的弓把处是命门的位置,弓稍处是大椎和尾闾的位置。这三个位置的抻拔决定了身弓的张弛效率。人们常把脊柱和胯比喻成龙虎,命门后突促使松腰落胯,方呈龙盘虎琚之蓄势;而尾闾下坠、大椎上拔、命门由后突转前送致腰脊上竪则是龙腾虎跃之发势。站桩中的蓄发之劲正是拳论中的“云龙凤虎相周旋”之意境。我们说,站桩中的蓄发之势以及身形腰顶的发挥与神意的收放和丹田内炁的吐纳鼓荡更是密不可分。因为“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心行炁,以炁运身”以及”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些拳论始终是指导我们习拳的基本原则。而肚脐和命门这两处位置可以说是丹田的机枢所在。我们说,做到了身形腰顶便能使力由脊发,这是大椎、命门和尾闾与丹田鼓荡、内炁吐纳的协调之力。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忽视大椎的作用,须知马拉车牛耕地,着力之处都在大椎处,所以人们要给牛马套上皮套子,这个皮套子有个学名叫车鞅。我们说,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之劲是一种压缩后反弹的弹簧劲,是崩弹劲,也可以说是掤劲。要产生和运化好这种掤劲,就要做到:蓄势如水洇沙,发势如气蒸腾。达此功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是需要通过常年站桩修炼方能获得。我们说,太极拳理惟一贯,在站桩中的对身形腰顶的这些体悟都可以进一步在拳架习练和推手训练时反复进行体悟。所谓拳架其实是不同桩架(开立步、弓步、坐步和独立步桩)相互转换的组合体。有兴趣者可细看拙作《变“步”为“桩,拳艺修为更上一层楼》(点击蓝字可查阅)。而推手是一种训练方式,甲乙双方通过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来训练对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步的认知、体悟和运用,所以说推手是提高懂劲、运劲、发劲和化劲的有效方法。比如掤捋挤按四正手中,掤和挤是发势(发劲),要从中体会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产生顶劲的要领和感觉。而捋和按是蓄势(化劲),要从中体会虚领顶劲、松腰落胯产生的沉劲的要领和感觉。太极拳修炼者,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认知和体悟身形腰顶也是必须要迈的门槛。正如拳论《身形腰顶》中所言: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作者万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