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
“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
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
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
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来源:pic.sogou
1904-1909年间,他又陆续译出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传世名作《论法的精神》。
他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
于《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来源:pic.sogou
这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可谓是翻译界的“三字经”。
这三个字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极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其影响。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他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在1899年正式刊行。
*来源:pic.sogou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之后他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林纾总共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风格轻快明爽。
所译作品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来源:pic.sogou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自己也颇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林纾的翻译也被认为有不足之处。
钱钟书认为林纾在1913年译完《离恨天》后,译笔便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郭沫若一生翻译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爱尔兰、苏俄、印度等国家上百位著名作者的作品。
还涉及英语、德语等多种外语及文学和非文学翻译两大领域。
*来源:pic.sogou
在文学翻译方面,还涉及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
在非文学翻译方面,他译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音乐、美术、考古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以及科学文艺著作等等。
*来源:pic.sogou
郭沫若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时,其涉及范围之广,翻译作品之多实属罕见。
总共翻译了各类作品数十部,翻译总字数在六百万字左右,在那时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相比于“翻译家”,季羡林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号是“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
*来源:pic.sogou
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国外时,便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
季羡林尤精于吐火罗文(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来源:pic.sogou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五十余年,翻译了大量作品。
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也是一位业界知名的翻译家。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来源:pic.sogou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的重译本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来源:pic.sogou
从此,“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便引起了翻译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神似说”深深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中成为核心理念。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来源:pic.sogou
她一生都不曾停笔,与丈夫钱钟书一样,有着大学问、大风骨,被尊称为“先生”。
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可以成为“先生”。
杨绛曾谈过关于翻译的技巧: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把原文的一句句连缀成章;洗练全文……
1936年春,朱生豪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他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43年,动荡不安,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
他闭门不出,虽然健康日衰,仍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来源:pic.sogou
1944年6月,朱生豪终于卧床不起,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
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终在12月时,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世。
朱生豪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来源:pic.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