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腹胀的中医辨治,胃肠道胀气的治疗
腹胀,是指脘腹部发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虚、饮食不节、运化失健,或肝气郁结、肠胃积热、瘀血停滞等所致。治疗此症,应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证治疗。
食滞腹胀:症见胸脘痞满、腹部饱胀、厌食呕恶、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消食导滞。药用山楂30克,神曲20克,枳实、法半夏、槟榔、青陈皮、莱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若腹胀较甚者,加枳实、厚朴各10克。
胃下垂腹胀:症见脘腹发胀,食后为甚,腹有下坠感,平卧则舒,伴少气懒言,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虚下陷所致。治宜益气补中。药用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枳壳、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红枣15枚。若见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术后腹胀:腹部手术后,常见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伴嗳气恶心,大便少,舌苔白腻,脉细缓。乃术后脾胃功能未复,湿邪内阻,健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治宜燥湿运脾,行气消胀。药用木香、厚朴各8克,砂仁4克,苍术、陈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各15克,甘草5克。
产后腹胀:妇女产后,腹部胀满,胸胁痞闷,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紫暗红,紫暗,脉细涩。多因恶露下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治宜行气祛瘀消胀。药用制香附、乌药、当归、佛手、川芎、泽兰、红花、艾叶、焦山楂各10克。
行经腹胀:妇女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肚腹发胀,胀连两胁,胸闷嗳气,胃脘不舒,食纳欠香,舌苔薄腻,脉弦。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不健所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胀。药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陈皮、茯苓、白术、枳壳、厚朴花、绿萼梅、鸡内金各10克,谷麦芽各15克。
便秘腹胀:症见大便干结,欲便不畅,腹部胀满,舌苔腻黄,脉弦滑。多由肠胃积热,津液不能濡润,以致便秘腹胀。治以润肠通便。药用厚朴、生大黄(后下)、木香、枳实、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各10克,如大便日久不通,加芒硝10克;气虚便秘,去厚朴、大黄,加党参、黄芪各15克。
胃肠道胀气是人们对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消化不良多表现为饭后腹部疼痛或不适,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其中,嗳气、腹胀、腹痛、排气过多、打嗝等多被认为是胃肠道胀气。
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失气(放屁)。胃肠道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胃肠壁的肌肉蠕动,以及消化液中的消化酶、胆汁等参与完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然而,胃肠道的“工作”并不总是都能顺利完成的,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经历。这些不适大多可自愈,但如果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就医。
简要病因分析
胃肠道胀气不可小视,辨证施治才能确保有效治疗。首先应注意排查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脏与胰腺疾病、糖尿病、小肠吸收不良甚至胃肠道肿瘤或梗阻等,也可能是大量吞气造成的。如属于上述疾病引起的腹胀,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其次应避免焦虑、烦躁等情绪,进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以减少嗳气的发生。避免或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白菜、包菜、黑麦、椰子、无花果、桑葚、核桃、甘蔗等。少喝产气饮料,不嚼口香糖、槟榔,戒烟。
中医辩证论治
胃肠道胀气不可小视,辨证施治才能确保有效治疗(中药处方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1、寒热错杂型: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症 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 疗: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可以用舒肝理气、和胃的中药,治疗这一类型的胃肠胀气效果很好。
食积停滞型:
症 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 疗:保和丸,或用扶正调胃散。
脾胃虚寒型:
症 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治 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湿热蕴结型:
症 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 疗:扶正调胃散十号方。
实热内结型:
症 状: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治 疗:大承气汤、扶正调胃散四号方。
注 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