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坪遗址:出土文物1000余件,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中收集的大多是两周时期秦地的民歌,当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现在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地区。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齐、燕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强大的清朝。当时的秦人一向以勇猛作战著称,为何会创作出《蒹葭》如此百转千回的诗句,当年的秦人、秦地、秦风,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早期的秦人生活在哪里,又来自何方?这些问题是一直是困扰着史学界的谜题。《诗经》中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晚为春秋时期,而距离秦朝中间更是隔着几百年的时间。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甘肃天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勘探墓葬1000多座,揭开秦人西进的历史。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盘安乡毛家坪村,距离县城约25公里,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第二阶地上,距离河道仅仅500米,期间还有陇海铁路和天兰公路穿过。1947年,著名学者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调查时,意外发现了毛家坪遗址,后经甘肃省考古专家的实地考察,最终确认毛家坪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存。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文物考古队才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在遗址沟西的墓葬区共发掘土坑墓葬22座。在居址区域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掘土坑墓11座,灰坑37个,房屋基址4处,鬲棺葬12组。

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再次考古发掘。此次共勘探出墓葬1000多座,清理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199座,灰坑752个,车马坑5座。出土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各类文物多达1000余件,其中有青铜容器51件,陶器500余件。发掘的墓葬除一座为乱骨葬外,其他墓葬均为屈肢葬,这是一种蜷曲特甚的葬式,而这是秦墓非常鲜明的特征。秦墓的这一特征从西周晚期一直保持到汉代才消失,中间持续了将近六百多年。专家的介绍,西周时期渭河上游一直是西戎部落的聚居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落,秦国将势力拓展到了现在的甘谷。此后秦穆公霸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渭河上游成为秦国走向一统六国的重要地区。

毛家坪遗址中发现秦人墓葬,让考古队员们十分兴奋,但重要的是他们居然还在这里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遗存。遗址中的房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陶鬲属于西周时期,而大量西周陶器的出现让考古队员十分疑惑。因为在当时的学术界对秦人墓葬的认识,大多来自东周时期的秦墓资料,而此时的秦人已经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西周时期的早期秦文化一直处于重重迷雾之中,这批秦人来自哪里,又为何会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考古专家通过一个个考古发现,构筑出了一条秦人东进的历史脉络。在春秋中期,秦人从西北的秦地出发向肥沃的关中平原挺进,并迁都雍城。战国时期秦人继续东进,将都城迁往与东方诸国征战的军事前沿栎阳,最后定都咸阳。但是早期的秦人到底生活在哪里?这一直都是困扰考古专家们的谜,在先前出土的青铜器上均未发现铭文等能证明墓主身份的东西。

考古专家介绍,M2059号墓在清理到一半的时候,四壁均发现一壁龛,随后清理发现东侧壁龛放置一具棺椁,棺内有两具遗骨,种种现象表明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考古队员在清理西侧棺椁时,出土五鼎四簋在内的15件青铜器,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用“九鼎七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一簋”。若按照周礼规定,墓主身份应该为大夫级别,但后来的考古发现让队员们一头雾水,墓主人有两重棺,在外棺盖板上发现了短剑、铜戈,戈柲虽朽,但仍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红地黑彩蟠虺纹漆皮。起初考古专家猜测墓主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征讨西戎的战斗中牺牲,因此陪葬许多兵器。但随着内棺中一把青铜戈的出土,考古队员们顿时兴奋了,原来铜戈上出现了两行铭文,其中前6个字为“秦公作子车用”。

短短几个字,揭开了这座墓的主人的身份,墓主是一位子车氏的将军,而子车氏为赢秦宗族,《左传》中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意思是秦穆公死后,以大量活人殉葬,其中包括宗室近臣子车氏三兄弟。子车氏相关文物的首次发现,更使得一段失落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专家们推测墓主很可能是秦穆公派驻当地子车氏的族长。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这段文字记载了秦武公十年,秦武公越陇山,征服邽、冀二族后,分别以族名在该地设县,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关于“设县”的明确记载。毛家坪遗址发掘出土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考古上将秦文化的研究一下推进到西周时期,这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或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在学术史上有标杆意义,同时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