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日(一)
搭团山西全景游,名为8日,掐头去尾,在山西呆的时间也就只有5天。此记以《山西五日》为题,来一次走马观花山西行。
由河南入山西,第一站便是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该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英勇无畏的八路军以三师之众,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与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纵队等抗日部队一道,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纪念馆展有珍贵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
红星照耀中国。
八路军总部。
左权将军,抗战时期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朱德总司令作《吊左权同志在太行山与日寇作战战死于清漳河畔》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八路军东渡黄河使用的铁壳船。
平型关大捷。
日军使用的“王八盒子”与八路军使用过的“独角牛”手枪,武器之优劣一目了然。
白求恩救治伤员。
南泥湾大生产。
地道战。
走出纪念馆,回眸馆后凤凰山巅,有八路军抗战纪念碑,也称八路丰碑。8年抗战,八路军从4.7万壮大到102万,累计对日作战10万多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25万人,无数八路军将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后34万将士为国捐躯,其中正团级以上728名。
随后,我们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1949年,平遥县衙成为平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后多数旧建筑被拆除,改建。1996年修复衙门、大堂,以及申明亭。1998年底,在县衙办公的13个单位全部搬迁,由县文物局牵头对县衙实施全面修复。现在看到的建筑,大都是新建的。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作为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样称奇的是,据考证,清代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在任期间以“五不”(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著称的2002年4月驻足古县衙“破例”题词,对平遥县衙所蕴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奖。
在驻足领略古县衙浓厚的吏治文化的同时,也感受了一次廉政古文化之旅。
平遥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1988年,平遥城墙就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高的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
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城墙内一处庙宇遗址,据说是“文革”时离下来的。
城墙内侧为夯土筑成,城内是道路与民房。
平遥城墙要高出城内房屋一头。站在城墙上,可俯瞰南大街鳞次栉比的房屋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城墙根下,一座典型的山西古民居院落。
人说“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陆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瓮中捉鳖。
瓮城内保留的车辙深深古道。
下了城墙,走过云路老街,就到了平遥文庙。文庙坐北向南,庙宇规模宏阔,由并立的三个建筑群组合而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前为棂星门,左右竖下马碑,东西为“广大”、“高明”二门。
跨入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进院落。院中泮池为文庙的象征性建筑。泮池围栏石板精雕各式吉祥图案。有琴、棋、书、画、辈辈封候,犀牛望月……,扶手上刻桃榴,寓孔子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之意。
平遥文庙大成殿重修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如果除去未有确切纪年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建筑。
大成殿后面是龙门。
跨过龙门是明伦堂,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时修缮,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硬山前后廊式。“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间。明代时为儒学讲堂,清代时改为儒学教室,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
明伦堂牌匾为苏东坡所题。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市楼兴建的年代远无可稽,唯知17世纪前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重修。有清一代,晋商称雄天下,平遥市面空前繁荣,当政者无不注重市容建设,而且商家也争相资助。市楼于清代中晚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数次修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歇山造。黄绿琉璃瓦顶。楼之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中间南北向是通道。楼顶屋面的彩色琉璃瓦镶成“囍”、“寿”图案。楼下的中央路面覆盖着当年的“金井”,对此却鲜为人知。
古城中央,金井楼下,“协同庆钱庄博物馆”以其精美的建筑,独特的格局,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的慕名而来。“协同庆”的金字牌匾,尤其是那一副与众不同的瓦对,会让您对此肃然起敬:“众力聚英才知人则哲,一心共天位仰国之光”,充分展示了协同庆人以人为本,共图伟业的博大胸怀。
协同庆里,“掌柜”和“伙计”穿着清代服装,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宛如时光穿越。
协同庆钱庄创办于清咸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2年(1913年)。是榆次聂店王姓和平遥王智村米姓共同投资开设。资本三万六千两白银,占地面积 2800多平方米,分号33处,遍布全中国大中小城市,商埠码头,其经营特色非常鲜阴,以人为本,知人善任;注重资金灵活调度;突出重点地域经营,具有现代成功企业的重要特征。
协同庆旧址于2000年10月开始全面修复整理,于2001年春节正式开辟为钱庄博物馆,现已成为平遥古城重要人文景观之一。
钱庄产生于我国明代,因为当时国内流通两种货币,分别是白银和制钱。又因为两种货币用途不同,出现了必须互相兑换的社会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承担货币兑换职能的组织——钱庄应运而生。协同庆钱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钱庄。
协同庆最大的看点就是地下金库,因为它是众多钱庄票号中,唯一一个保留地下金库并对游人开放的景点。地下金库中央的神龙柱,据说它是整个平遥县的中心,听起来也是很神奇的。
地下金库满满的金元宝、银元宝,想必当时候流通量也是极大的。这么看来,地下金库真是非有不可。
关于金库,还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的第一个提款机起源就在这个金库里。因为每次提款时,银锭需要由两个竹篮从地下金库用绳子通过竖井提到店堂上,金库里的人不能上去,上面的人不能下来。“提现”这两个字就是这么由来的,不知真否。
华灯初上,平遥古城一改白天雄浑厚重的模样,充满梦幻般的色彩。
背街小巷的客栈也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显得华丽而温馨。
游客穿梭在夜色阑珊的古街市,尽情享受着古城的万种风情。
古市楼下,一位清代更夫装束的“巡勇”不时敲响铜锣。
他见有人拍照,便以手遮脸。
老街老巷,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历史,无声地上演过鲜活的往事,有着太多难以磨灭的印痕。
(2018年3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