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

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象征主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兴起于法国,继而遍及欧美文坛,波及各个艺术领域。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坛由于受到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的冲击,象征主义曾一度被人忽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象征主义再度流行开来,二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成为现代派文学的主流。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12—1867)在一八五七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波德莱尔从诗歌创作“就是发掘恶中之美”这一目的出发,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揭露了巴黎现代都市里的丑恶现象,以及地狱般的生活:

骚动喧嘈的城,恶梦堆积的城,
幽魂在光天化日之下拉扯行人!

诗人对社会的罪恶与恐怖极端愤恨,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弃的人们无限同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强调用直观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表现方法,即强调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诗人隐蔽的思维和抽象的人生哲理。波德莱尔诗集中的象征方法,显然是受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威登堡(1688—1772)“对应论”的思想影响,他不仅将“对应”一词借用为自己的诗题,而且形象地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比喻成一座能“对应”地反映人类精神的“象征的森林”,强调一切自然物与人的“内心的精神层次”能互相“呼应”和“转换”,因而某一具体的自然物质,能够转而成为人类的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马拉美(1842—1898),魏尔伦( 1844—1896 ),韩波( 1854—1891 )为首的一批法国诗人,在波德莱尔诗歌主张的影响下,以他们成功的创作实践,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了高潮,他们的诗歌着力描绘隐秘微妙的主观感受,力图以直觉的形象去表现朦胧的意境和梦幻的世界。魏尔伦的十四行诗《我的眷属梦》,描写他梦幻中爱人的形象,虚无飘渺,捉摸不住,诗人只靠心灵与她相通,从而表现他在冷酷现实世界中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是在一八八六年,巴黎《费加罗报》发表莫雷阿斯的《象征主义宣言》形成的。宣言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帜,号召诗人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主张象波德莱尔所强调的那样: “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宣言为象征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对世界文坛有着巨大影响,尤其在西班牙和英、美、德、意、俄等国家的一些诗人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并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诗歌流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的诗歌流派,又以新的面貌在欧美各国崛起。它在表现方法上不断创新,各国的象征主义大师,在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上均独具特色。法国的瓦雷里从自我中心出发,运用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象,去表现生与死、变化与永恒等哲理性的问题。英国的叶芝,则善于运用含义复杂的象征和富有质感的形象,去表达抽象的哲理。意大利的“隐逸派”诗歌,却以奔放的想象和运用隐喻和意象去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奥秘和复杂的情感。
随着象征主义诗歌的盛行,象征主义戏剧在欧美各国也风靡一时。比利时戏剧家梅特林克(1869—1949)在莫雷阿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的一八八六年,就亲赴巴黎参加了象征主义运动,一八八九年创作了《玛兰纳公主》一剧,而被法国评论界公认为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爱尔兰戏剧家约翰·沁(1871—1909)也于九十年代初参加了巴黎的象征主义运动,积极从事象征主义戏剧创作。俄国的剧作家安德烈夫(1871—1919)等,他们陆续创作出了一大批象征主义戏剧,从而使象征主义戏剧成为当时西方剧坛的主要流派。其影响远至亚洲,二十年代初,我国戏剧界也曾受到冲击,上海在一九二一年就演出过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
象征主义之所以迅速流行开来,这是由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在所谓物质文明的背后充斥着丑恶和腐败,人们的精神处在极度的空虚和寂寞之中。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了寻求精神寄托,便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希望借助于艺术的魔力,造出一个“人工的天堂”(波德莱尔语),从而把人们从物质世界引向精神世界。因此,象征主义者极力反对直接描写现实,强调抒写精神生活,凭着直觉和想象创造出某种不可琢磨的理想美和抽象的意象,让人们在梦幻迷离的境界中得到暂时的沉醉。
象征主义文学既回避直接描写现实,反对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和自然主义的琐细描写,又不赞成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在象征派诗人笔下再没有浪漫主义诗歌中那种离奇的情节、非凡的英雄和理想境界。他们更多的是从平庸的生活中摄取题材,常常在灰暗、丑恶和愁苦的事物中寻求诗意。正如波德莱尔所主张的:

“透过粉饰,我会掘出地狱!”
“给我粪土,我变它为黄金!”

在象征主义诗歌中,出现了阴暗的街道,污浊的港湾和河流,贫民窟和妓院;庸俗的市民,贪婪的高利贷者,甚至尸体和骷髅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引起人们厌恶和恐怖的东西,成为象征派诗人经常描写的对象。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写了“忧烦与想望”、“巴黎景色”、“酒”、“恶花”、“反叛”、“死亡”等。这些分题披露了诗集的特定内容,显示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其中有着对巴黎的阴冷、忧忿与怨恨的抒发;也有过对人间的贫穷、不幸、罪恶与恐怖的悲双;更有着对社会的不平和地狱似的禁锢生活的咀咒;还表现了作者的疑虑、颓丧与痛苦。这一切对资本主义社会说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越轨行为和叛逆之举。所以,《恶之花》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之作,波德莱尔也被斥责为“拜倒在丑恶面前”的反动颓废文人。
象征派诗人虽然强调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恶中之美” (波德莱尔语),但他们的着眼点在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畸形变化。而诗人由于受着丑恶环境的压抑,往往形成一种扭曲奇特的心理;竭力回避现实,否认理性能够认识世界,主张运用直觉和想象所创造的“象征”,“朦胧地”近似地反映现实,其作品所描绘理想和意境美,往往是抽象而不可捉摸。在爱情诗中歌颂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女人,而是女性的理想和抽象的美。在象征派看来,艺术家的使命就在用隐喻和暗示造成抽象的意象和理想美,去作用于读者的直觉,唤起一种特殊的情绪,以掌握世界的隐秘和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象征派大师的代表作《天鹅》,写一只冻僵了的白天鹅,在冰雪覆盖的湖面上无力的抖动着翅膀,与死亡搏斗着,但最终逃不脱死神的魔爪,死战胜了生、白色的天鹅与白色的冰雪融为一体。其中的天鹅象征资本主义社会的诗人。诗人用白天鹅的形象暗示艺术家与社会的尖锐矛盾,以表达资本主义世界艺术家的精神苦闷。尤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更是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痛苦、哀怨、孤独和绝望成了作品的基调,死亡却是最常见的主题。
象征主义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如果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象征加暗示。象征派诗人主张不仅用象征暗示作品主题、现实事物和人生哲理,而且用象征暗示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特别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诗人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感觉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意象,力求用具体鲜明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们反对直接描绘现实,反对抽象说教,反对直抒胸臆。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在一次谈话中说:
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反之也是一样,先选定某一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探索,从而把某种心灵状态展示出来。
象征主义诗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向意象派发展。这派是由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年轻诗人组成,并以伦敦为活动中心。他们提出艺术等于直觉,艺术等于意象。主张用具体的意境和鲜明的意象,把诗人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和心灵里的情绪表现出来。美国诗人庞德尤其注意捕捉一瞬间的意象和心灵感受。他写了一首只有两句的短诗《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里这些面孔的幽灵,
湿淋淋黑枝上片片残英。

这首具有奇特内容的小诗,通过黑色枝条上的许多湿花瓣来表达诗人在地铁看到的儿童和妇女的面孔的美丽意象,反映了诗人霎那间的直接感受和心灵的颤动。同时,还表现了巴黎这个繁忙城市的人流拥挤,以及它的阴冷潮湿和压抑的气氛。庞德在谈到创作这首诗的体会时说:
“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天晚上……,我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
庞德认为,这种“一个意象的诗”,即一个概念叠加在一个概念之上的形式,对他那次写作很有启发。他根据这种彩色斑烂的具体意象,写了三十行诗,半年后压缩为十五行,一年后又把它压缩成两句。
象征主义在艺术表现上的象征和暗示,是以联想为依据的,但这种联想常常不是以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特征为依据,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而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法国诗人瓦雷里的《风灵》:

    无影也无踪,
    我是股芳香,
    活跃和消亡,
    全凭一阵风!
……
    无影也无踪,
     换内衣露胸,
    两件一刹那!

诗中的风灵是灵感的象征。诗人由灵感的稍纵即逝,非常奇妙地联想到一位美女换内衣的一瞥。这种联想是出于诗人的直觉,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象征主义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是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而是存在于抽象的神秘世界中。因此,一般的艺术表现方法不足以显示那超乎感觉的神秘世界,而必须运用玄妙朦胧的暗示,朴朔迷离的形象,再加上不遵守时间秩序和语言的规律,因而,他们的一些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且晦涩难懂。有的使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因此,一位文学研究家曾用四句话归纳象征派和意象派诗歌的特点:即思想知觉化,联想自由化,象征隐蔽化,意义晦涩化。并认为这是一种反理性、尚蒙昧的创作方法。
我们应当看到,象征主义的出现,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推陈出新。它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同时,象征派诗歌也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反映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幻灭、动摇和追求,它使人在迷离恍惚中看见了那个时代的可怕缩影。就这方面说,它对于我们仍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认识意义。尤其是他们主张诗歌要集中、强烈、凝练、含蓄,要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艺术手法,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0)

相关推荐

  • 陈历明:象征诗派的音乐性探索

    陈历明2021年03月16日12:1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负责人.华侨大学教授 音乐性可以说是一切艺术渴望追 ...

  • 外国爱情诗赏析《杜弗的话》〔法国〕 博纳弗瓦

    [法国] 博纳弗瓦 一 你说有时你在黎明 暗淡的道途上徘徊, 我分享着石头酣眠的甘甜, 像它那样地昏然. 可这风儿来了,吹开我 喜剧的帷幕,展示我死亡的表演. 我向往盛夏, 一个炽烈的盛夏,来晞干我的 ...

  • 何光顺 | 文学的他缘 ——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现代性—缘域”重释

    本文载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0年第3卷第2期 作者简介:何光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文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阐释学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 ...

  • 外国爱情诗赏析《茉莉花》日本〕 蒲原有明

    [日本] 蒲原有明 悲叹呜咽,我灰暗的心百无聊赖, 室内悬着缥缈的纱帐,耀眼地 映出你那日的芳颜,在妖媚的郊野,开着 妖艳的茉莉花,清香四溢. 纵令你有迷魂的私语劝诱, 我仍得拥着你无休地哭泣. 至密 ...

  • 李金发70万字诗作首次集结出版

    在<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一书中,著名诗歌评论家.北大教授谢冕,在论及李金发引进法国象征派诗的时候,对李金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更为突出的贡献,却是公开.勇敢地 ...

  •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八事"主张 :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 ...

  • 张月芳:浅谈叶芝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别出心裁”

    浅谈叶芝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别出心裁" 来源:学术百家 作者:张月芳 一.叶芝对诗歌韵律的尝试 中国性灵派代表人袁枚认为:"作诗,不可以无我;因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qu ...

  • 魏尔伦诗歌《月光》原文及赏析

    [法国] 魏尔伦 你的心灵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假面和贝贾莫舞令人陶醉忘情, 舞蹈者跳啊,唱啊,弹着琵琶, 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丝凄情. 当欢舞者用"小调"的音符, 歌唱爱的凯旋和生 ...

  •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黄昏的和谐》原文及赏析

    <黄昏的和谐>/波德莱尔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优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 ...

  • 每日荐书20210409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恶之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诗集,也是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奠定了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在诗人的笔下,巴黎风光阴暗而神秘,吸引他目光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 ...

  • 李金发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中国现代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雕塑家.外交官.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