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周裕锴:胸有万趣 词尽旷达的苏轼
周裕锴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苏轼的?您后来进一步研究苏学,当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的渊源是什么?
我读研期间,四川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承担了一本书叫《苏轼全集校注》。成善楷教授是这本书的主要负责人,所以我在研究生时就参与一些资料的抄写工作。1984年,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和其他老师一起参与《苏轼全集校注》编著,这算是我正式深入研究苏轼。《苏轼全集校注》主要分3部分:诗、词、文。我和其他两位年轻老师承担“文”这部分。研究苏轼文章的过程既痛苦,又快乐。
一方面,苏轼有相当多的文章是有关佛教的,需要查找很多古文献资料,包括《佛教大辞典》《大藏经》《续藏经》等等,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当时参与《苏轼全集校注》编写不算是工作量,没有硬性要求,全靠兴趣,耗时比较长。成善楷教授退休以后,负责的组长换了两波,10多年后,换到张志烈老师担任组长,工作才大有起色。到2000年前后,我们把《苏诗全集校注》的稿子收齐,选定出版社,又经过10年调整润色,于2010年正式出版。算是集了几代人的心血。
关于我当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是在2015年。渊源就是因为前面有《苏轼全集校注》这些研究成果。其实我不爱当一会之长,因为我没有领导的才能,只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但因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以前一直是四川大学的教授担任会长,我之前的会长就是张志烈老师。张老师极力推举我,其他老师也都很信任我。2015年,我就当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苏轼研究学会这两年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以四川省苏轼研究中心牵头,办过硕士生博士生苏轼研究论坛、苏轼和东亚文化学术论坛等等。
您说苏轼是一个思想很包容的人,他为什么会形成比较包容的思想?具体有哪些体现?
宋元时期,佛道在蜀地比较盛行。在苏轼青少年时,就已接触佛道思想。苏轼童年时,有道士当过他的老师。苏轼还有一位堂兄叫惟简,在大慈寺做住持,法号宝月大师。所以苏轼既读四书五经,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但同时也深受佛道思想影响。北宋时,各个学说互相攻击,儒家排佛、排道;佛、道相互排斥;佛教内部也有纷争。苏轼曾写过一篇《祭龙井辩才文》,他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他认为每一个宗派,都如同流水,只是有一些像山泉,一些像江河,这些流水,共同组成了人类智慧的大海。
“韩潮苏海”这个“苏海”,就是指苏轼的思想像海洋一样包容,海洋不辞众流,所有的流水都可以留到海里。他的这个思想,非常高明。
您曾提到,苏轼和杜甫曾数次“穿越时空”交流,您觉得苏轼为什么那么喜欢杜甫?杜甫对苏轼的影响是什么?对苏轼影响较大的前辈还有谁?
苏轼常把杜甫看成自己的朋友,有时候还会调侃一下杜甫,说梦到杜甫站出来,给自己讲解诗歌。而且苏轼的诗句里,很多都是化用杜甫的句子和构思,受到他的启发。还有杜甫忠心耿耿、忧国忧民这一方面,对苏轼影响很大。苏轼评价杜甫说“一饭不忘君”。不忘君的意思,就是不忘国家的意思。后来这句话成为杜甫的标签。苏轼后来被追为“苏文忠公”。苏轼的性格,我们很难想象,他有一个“忠”的特点。他虽然为人非常潇洒,但内心忠厚。所以南宋时,皇帝追封他为“苏文忠公”。除杜甫外,苏轼也喜欢陶渊明。对杜甫,苏轼是一生都喜欢;但对陶渊明,苏轼是晚年才喜欢。
您曾在采访中表示,比起苏轼的才气,您更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您研究苏轼多年,觉得他对您有所塑造吗?
苏轼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对我塑造力度最大的是苏轼思想的包容。像马克思所说:“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芬芳,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
这是马克思反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里提出的一段话。苏轼的思想和他非常接近。我也反对单一的思想,对后辈包括孩子、学生的培育,都很包容。我喜欢百花齐放的思想状态,人类的精神,就是应该千姿百态。
其次,苏轼的人生智慧对我也有启发。也就是苏轼所说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对外在的穿着、富贵荣华,看得比较淡。对自己满不满意,是看自己有没有思想、有没有学识,能不能改正自己以前的一些缺点,补充所不知道的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内心。
最后,苏轼对我还有一个潜在的影响,就是审美的超然态度。苏轼曾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就是把思想寄托在物上面,而不去占有它。留意于物,就是要占有它;留意于物的人,一点快乐都没有,只想去占有、去索取,而不懂得欣赏。苏轼在《赤壁赋》里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寓意于物就好,不要想着去占有它。我们一旦有了占有的想法时,就成了精神负担,害怕失去它,害怕得不到它,成了思想的累赘。
苏轼在普通人心中是诗词大家,您在深入研究他以后,发现他有鲜为人知的趣事吗?
古代有句诗是“御史台前乌夜啼”,御史台又称为乌台。这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乌台诗案”。当时苏轼还牵连了很多官员。被审完之后,苏轼被关押在监狱里,不清楚自己的罪行。宋朝有一个规定,不杀读书人。但是苏轼并不知道这件事,因为这是皇帝内部的规定。苏轼以为自己犯下弥天大罪,被关了半年。半年中,有家人给苏轼送饭。苏轼和家人约定,如果有一天,他们送了一条鱼进来,就说明他大限将至。
有一天,送饭的人换了一个,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一看,写下两首绝命诗,这两首诗非常深切感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把后事都交待好了;下边还有一句:“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说自己命如鸡,说明当时已很绝望。结果到最后,只是一场误会。宋神宗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因为不杀读书人的规定,只贬了他的官。监狱出来以后,苏轼刚开始还有点悔改,写了“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样的句子,表明他不会再抨击朝廷。但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写心里话,因为他改不了他的本性。他就是敢说敢写,就是很可爱的苏轼。我们不要神化苏轼,他有他人性的弱点,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真诚。
苏轼人生三起三落,您曾在演讲里说苏轼“在政治上的失败恰恰成就了他文化上的成功,黄州、惠州、儋州是他在文化创造上最丰富的三个时代”。您为什么这样说?
黄州、惠州、儋州这3个地方,是他经历人生挫折后去的,思想更深邃、更包容、更豁达。在这3个地方,他留下许多名篇名作。还有一方面,苏轼还给落后地区,比如当时广州、海南的人民带去了文化。因为他的到来,这些地方从此有了文化气息。政治家是一时一世的,但苏轼这样的文化名人,却是流传千年的。
您觉得评选出四川历史名人后,对于苏轼的开发可以从哪些角度作出努力?
我觉得四川要开发苏轼,可以把苏轼诗、文、词里,有关他的父母、他的乡亲,有关他故乡的田园风貌,有关成都大慈寺的描写……有关四川的一切回忆都收集起来,就能看出苏轼对四川感情之深。因为苏轼考进士,出川一次,又回来;母亲去世回来一次;父亲去世又回来一次,都在路上写过一些作品。把这些作品,以及在外地受到挫折时,想念家乡的文学作品,和有关四川学术的论述,以及和四川当时的文化名人的交往,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做一个整理。还有就是调查四川留下了哪些和苏轼有关的地名、苏轼诗、文、词里,提到的四川古地名、宋代成都的古地名,都可以做一个调查。
您曾提到,苏轼认为自秦汉以来,士大夫“丧失独立的人格”,与春秋战国时士大夫为明君服务的独立自由大相径庭,成了被帝王豢养的人,依附于权势,“人格萎缩,失去底线”。您觉得苏轼对人性尊严的思考,对当今中国社会有什么启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