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字鼎辰,扬州广陵人,十岁就能写文章,从小就十分聪慧。成人后曾在南唐李璟、李煜朝中为官。在宋人围攻金陵之时,徐铉不畏生死,二次出使北宋,赢得了忠臣的赞誉。
只可惜徐铉只是一文人,而南唐后主李煜胆怯羸弱,加之宋太祖赵匡胤的强硬,徐铉出使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南唐终究还是被赵匡胤攻灭。
赵匡胤选用大老粗,应对徐铉
在宋朝出兵南唐之前,南唐一直很听话,每年都按时给宋朝入贡,态度恭敬。因为当时宋朝是五代后最强的政权,除了辽国和北汉,南方大多数政权都对其畏惧三分。一次,李煜派徐铉去开封纳贡,这任务其实很简单,他只是个使者,况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使命。然而,徐铉不同于旁人,徐铉是江南著名的才子,那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理论上讲,宋朝应该派遣官员做押伴使,意思就是陪同徐铉一同押运这些贡品。如果徐铉是个普通人也就算了,奈何徐铉学问太高,堂堂大宋朝,竟然找不出一个高于徐铉的。
这个涉及到国家的脸面问题,如果让徐铉一个问题问住,就会连赵匡胤的脸一起丢。于是乎,大家都不敢去做这个押伴使,难题又抛回到赵匡胤这里。既然是领导,那么自然要高过旁人。想要挽回宋人的脸面,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赵匡胤经过短暂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据《智囊》记载“有顷,左(王当)传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笔点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惊,中书不敢复请,趣使行。”
赵匡胤命人从殿前司找十个人,这是十个人必须是不认字的,也就是文盲。殿前司的侍卫都是武人,并非文人,所以文化水平不高,从中找几个文盲也十分容易。很快,名单被呈送上来。
赵匡胤从十个人中,随便画了一个人名说:“就他了!”那位殿前司侍卫也是一脸懵圈。皇命难违,既然让他去就去呗。这位文盲侍卫,成了徐铉的陪同人员。起初在徐铉那里侃侃而谈,是引经据典,将自己的才华都抖了出来。这侍卫本身就不认字,更不明白徐铉说的是个啥,所以只能在那里嗯嗯哈哈,点头称是。徐铉不知道对方是个文盲,就继续加大攻击力度,将学识发挥到200%,奈何对方还是不为所动,这回徐铉蔫了,再也不说话了。
这个大致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有异曲同工之效,赵匡胤用这损招将了徐铉一军,不仅难住了徐铉,还保全了宋人的面子。有时候面对问题,不能一味地对抗,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将问题想得太复杂,赵匡胤就是圈外人,他另辟蹊径,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其次,如果面对那种学识高深、喋喋不休之人,大可以沉默应对,如此这般,双方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交流。
徐铉为南唐安危,两次出使北宋
徐铉在南唐名气很大,学问更大,但徐铉并非花瓶,他也曾为了国家安危铤而走险,为了避免战祸两次出使北宋。宋朝攻打南唐,势在必行,五代的乱世已经让赵匡胤受够了,为了统一,为了宋朝的未来,他必须将南方这些政权全部扫平,不论对对方出于何种理由,派出多少使者阻止战争的进行,赵匡胤都不会接受。史料记载“帝徐召升殿,使毕其说。铉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
公元974年,十月,李煜派徐铉等人出使宋朝,目的则是劝说赵匡胤罢兵。事实上,宋军已经兵临城下,战争不可避免。徐铉见到了赵匡胤,说道:“李煜待陛下像父亲一样,也没有做错什么事,为何要发兵讨伐?”
赵匡胤用一句话怼了回去“你既然说是父子,那么哪里有父子分为两家的。”学富五车的徐铉无话可说,只得怏怏而归。徐铉虽说身负大才,但他和苏秦、张仪之辈还是有所差距的,而且他碰到的是赵匡胤,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面前,徐铉讨不到任何便宜。理论上讲,徐铉说得很有道理,就像给小孩儿劝架,别人没有动手,为何你先欺负别人,但战争不同于小儿的嬉闹,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政权之间的较量。史料记载“帝与反覆数四,铉声气愈厉,帝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
不久之后,徐铉再次出使宋朝,这回赵匡胤的耐心也不多了,没有在大殿接待,而设在了便殿。赵匡胤攻打南唐的理由很令人无语,只是因为李煜没有前来朝见,赵匡胤就派几十万军队过去,这理由实在不太光明正大。徐铉道:“李煜只是由于生病,才没有前来朝见陛下,可否暂缓退兵保全南唐性命!”赵匡胤已经很不耐烦了,面对个酸腐的文人,赵匡胤直接来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赵匡胤就是告诉徐铉,我就打你怎么了,国与国的战争,不会因为一个使者就停下来。赵匡胤撕下伪善的面具,徐铉也只得无功而返。徐铉忠于南唐和李煜,为了他的国家和君主,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在绝对实力面前,那些所谓的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变得苍白且无力。然而,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古人的智慧。
参考资料:《智囊》、《续资治通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