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7岁采访视频曝光:学习成绩优异,长大想当指挥家、钢琴家!
王羽佳是享誉世界的中国80后钢琴演奏家,国内的网友因为她那过人的演奏技巧亲切地称她“大魔王”。而在“大魔王”7岁接受采访时,操着一口正宗的北京话的她就说出了“弹钢琴很有趣,自己就愿意弹”的惊人语录以及“长大想当指挥、钢琴家!”的豪言壮志!
没想到现在在舞台上尽显王者光芒的王羽佳从小就有了舍我其谁的气势。这样一个“琴童榜样”究竟是如何养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看看王羽佳成长的背后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环境艰苦也不能阻挡热爱音乐的脚步
钢琴可以说是从王羽佳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她长大,不过小婴儿时期的王羽佳只是把它当做玩具,没事就爬上去敲几下。
4岁半的时候,妈妈给王羽佳找来了一位启蒙老师开始正式学习钢琴。半年后,王羽佳就去参加了考级测试,并顺利通过1级。也是那个时候钢琴老师看到王羽佳身上有着小小钢琴家的影子,于是建议她的父母将立式钢琴换为更专业的三角钢琴。
可对于一个工薪阶级家庭来说,这无疑还是非常头疼的事。钢琴老师不愿放弃这么一个好苗子,甚至提出老师们攒钱来给王羽佳换琴。最后爸爸妈妈筹钱为王羽佳换了一台三角钢琴。
那个时候,王羽佳的家里小小的房间放着一个大大的三角钢琴,爸爸妈妈甚至有时候都要被迫睡到钢琴下面。王羽佳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住在地下室、与老鼠为伴的郎朗,虽然他的那段求学之路异常艰苦,但是他仍然每天坚持练琴八小时,悄悄地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房间里破茧成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碍着这两位钢琴家,反而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努力着。
钢琴,文化,双优秀
那时候的王羽佳不仅钢琴弹得好,文化课成绩也非常棒,据王羽佳的妈妈所说,小时候的王羽佳还是实验班的重点学生。
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不想让王羽佳走专业,按照他们的话说,王羽佳应该去清华,去北大!
但是,王羽佳的心里暗自种下了学习音乐的种子。6岁后,王羽佳跟随中央音乐学院的凌远教授学习钢琴。正如教授所说“她很用心,又很热爱音乐,这是小孩里面很少碰见的”。王羽佳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地热爱音乐的女孩。为了兼顾学业和音乐,她会抓紧时间在学校完成所有的功课,为了能在家里有更多的时间练习钢琴。
后来,王羽佳也没有辜负她自己的努力,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音乐学院附小,并且超过第二名很多分数。
王羽佳的妈妈和许多的父母一样,他们都有着一个担心的问题:学业与音乐这门兴趣爱好不能兼顾。
音乐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占用时间,阻碍全面发展的东西,而是能够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促进孩子进步的好帮手。
就像演员林永健的儿子、钢琴小王子林大竣一样,钢琴并不会耽误文化的成绩。
其实古往今来,音乐学得好的人,一定都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做支撑,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上有什么成就;况且在学习文化之余,学习音乐未尝不是一件放松身心的好方式。所以,文化和艺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记笔记
凌远教授还说:王羽佳每节课都会记笔记。
这种方法应该是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音乐爱好者,在面对每一堂钢琴课时,都要认真吸取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能其他人成长更快。
做好曲目储备量
可能有的人还不知道,王羽佳成名是因为两次救场事件。一次是18岁还是一名学生的她,为罗马尼亚钢琴家拉杜·鲁普救场,弹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另一次是帮玛塔·阿格里奇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王羽佳自己开玩笑地说,都是因为自己曲目储备量够,才能这么多人找她救场。
然而,没有从小努力的王羽佳,坚持练琴的王羽佳,又怎么会有现在的曲库储备量呢?也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努力,王羽佳的努力才能被人们所看见,她的光芒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她也才能撑起现在的荣誉。
“大魔王”王羽佳之所以被称作“大魔王”,是因为她足够努力,是因为她足够热爱音乐,更是她从小的勤奋,积累的汗水换回了如今闪闪发光的她。也希望每一位琴童都能懂得,通往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才能摘得成功的果实。
如果您也喜欢王羽佳的话,就点亮右下角“在看”,从今天起坚持每一天都认真练琴;你也可以分享出去,鼓励更多的人坚持练琴,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