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叔'讲故事——荒无之地的三线建设,每天都是荒野求生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
我是“国叔”
今天“国叔”将会在这里和大家聊聊
《国家记忆》的那些事。
今天我们要聊的,
还是即将今晚8点在《国家记忆》栏目中播出五集纪录片:《大三线》
昨天我跟大家浅聊了究竟什么是“三线”。
今天我就来说说“三线”初期建设中的故事,
当“三线”建设者们来到了人迹罕至之地,
吃穿住的问题究竟是如何保证的?
在恶劣的环境中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想生存,先建房
随着从“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大转变,一场历时16年,直接涉及全国13个省、自治区,数百万人口的工业大迁移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1965年春,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纷纷踏足这个西南小镇。贵州大山深处的六盘水,10万建设大军集结完毕。
图片丨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者们
为开采这里的煤矿,人们在群山中开始了一段荒野求生的历程。这批来自东部繁华之地的时代精英,闯入了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夜郎之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荒芜,生产还太遥远,生存才是当务之急,而第一步就是建房。
图片丨三线建设者们自建房屋
这种建筑叫“干打垒”,就是用泥巴、石头和竹木砌墙。今天在很多三线老厂的生活区还能找到这种已经被废弃的建筑,三线建设初期,能住进“干打垒”的建设者已经算是幸运的了,油毛毡,席棚子,甚至猪圈都暂时成为三线建设者遮蔽风雨的“家”。
图片丨“干打垒”
同蛇抢食,与毒物相伴的“日常”
西南山区腹地,蛇鼠毒虫遍地横行。这些几乎从未见过毒蛇的建设者,不得不每夜与毒物相伴而眠。很快,建设者便学会了与这些不速之客和平共处。夜里,如果在屋里发现有蛇与己同榻,这些来自北方的汉子有时会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打趣一番,为枯燥的长夜添了一份乐趣。
智斗恶劣天气,靠这 “三件宝”
在纬度、高海拔的六盘水,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夏季,平均温度也不过是20度出头,在阴雨连绵的雨季,有的时候一下就是两、三个月。湿冷的天气让三线建设者们在夏天也不得不穿上棉袄。由于每天都要穿着湿透了的棉袄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们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图片丨天气恶略的六盘水
由于每天都要穿着湿透了的棉袄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们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在不断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建设者开始总结经验,很快每一个建设者都有自己贴身的“三件宝”——水鞋、雨衣、破棉袄。
当六盘水开始进入雨季的时候,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由毛泽东亲自命名的钢铁基地攀枝花却在经历着酷暑的炙烤。西南高原的烈日让每一位三线建设者都扒了一层皮,如果要说六盘水的建设者有防雨三件宝,那么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也有贴身携带的防暑三件宝。
“三线”开启中国工业文明时代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为中心,成昆铁路为连接的“两基一线”的工业布局。刀耕火种的千年西部中国,在这一历史节点,一步跨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
图片丨邓小平视察三线建设
说了这么多,各位是不是还想听三线决策过程中更多的故事呢?
敬请收看今天晚上(9月12日)20:00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
《大三线——备战备荒》。
文字&编辑:田丁
主编: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