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首先要学会善假于物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作者亚当·格雷萨认为: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不浪费人生。
但是,如何才能够做到专注呢?
强行灌鸡汤?让人放弃所有其他事物/批评多任务并行/禁止频繁切换任务……?
这样的操作显然是没有指导价值的,也是不科学的。
个人认为,与其逃避,不如迎敌。
想做到专注,首先要学会善假于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学习一个小知识:支撑人类行为的,不仅是内部(头脑)知识,还有大量的外部(环境)知识。
01
“什么是外部知识?”
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都储存于外部世界,你是不是会觉得难以理解?
然而,这是认知心理学上一个确凿的观点。
不信?可以来实践一下。现在马上拿出一张白纸,默写你的笔记本键盘或者手机虚拟键盘的键位图。
是不是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精确默写键盘的键位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自然。
是的,我们能够使用键盘又快又准地打字,过程中根本无需看着键盘,但实际上,我们默写不出每一个键的确切位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生活中充满了“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头脑中的知识并不准确的情况下精确地进行操作呢?
因为,我们的外部世界中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
在可认知的世界中,我们的行为是准确的、唯一的,做出一个行动,就不可能是另一个行动,往东走的同时,就不可能往西走。
但是,我们头脑中的知识和记忆却只有在某些时候是高度精准的,大部分的时候它们并不精确,尤其是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精准的行动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完全存于头脑中,还有一部分来自外部世界。
而作为人类,我们正是因为善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者是降低了对相关知识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的要求,才能在自然竞争中胜出,迅速发展人类文明。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02
“为什么需要外部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都以自己的头脑为豪,但《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聪明”的大脑并不是智人的专享。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的理性是多么高尚!”
不过,过了三百多年,亨利·福特却挖苦道:“思考是世上最难的事情,这也许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事思考的原因。”
现代认知科学证实了亨利·福特的说法:“人类不常思考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日常事务中发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
通常来说,我们不需要非常精确地记忆某些信息,人类的认知遵循的规则是“够用就行”。
人们只需要记住物体的部分特征,用以应对目前的情况。
而不是遇到一件事情就直接看到最底层的逻辑,或者在记忆中存储最细颗粒度的物体特征。
我们记不住硬币上的头像、图案和文字,但能够把相似的两枚区分开来。
根据事情重要程度、要求的完成质量、工作速度的不同,我们在内部存储的知识量和外部知识的比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旦知道在环境中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就只需精确到可以维持工作质量的程度。
这就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普遍特性,形成这样的特点有两个原因。
首先,思考的时候,大脑这台“生化计算机”耗能巨大,我们需要节约脑力。
其次,大脑的记忆结构是组块式的,工作记忆容量很小,不能并行处理海量信息,所以就有一个筛选机制,即我们熟悉的“注意”。
可以说,大脑确实是思考的“吝啬鬼”,人类不是天然的“思想家”。
03
“如何用好外部知识?”
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并逐渐学会了主动地组织外部环境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醒,我们会把事情记录在日历上、记事本上,会设定手机闹钟,以在某个时间提醒你做某件事情。
这是一类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做好了的话就能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稳定性,把提醒转移到外部可以确保事情的完成,毕竟我们很难期待自己会在某个特定时刻正好想起某件事情。
其次,它可以减轻你的记忆负担,把头脑中的负担转移一部分到外部世界,这一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意义重大。
人脑的机制是需要不断复述来完成内部知识的存储和转化,如果某件事情非常重要,它可能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停地复述某项信息,就无法去做其他花费心思的事情。
焦虑由此而生,积累多了,就变成了无力感。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事情“外化”出来,转移负担,从而保持足够的内部能量来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在朋友家聚会,向她借了一本书。为了不忘记这件事情,你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是把这件事记在脑子里,可能聊着聊着天你就会时不时检查自己是否记住了这件事。
第二种就是用好外部知识,比如你可以把车钥匙放在书上,这样一来,在告辞的时候一拿起车钥匙就会看见所借的书。如果连车钥匙也忘了,那也肯定会返回朋友家,因为没有钥匙就开不了车。
由于设置了外部环境,我们就能更好地在出门前享受朋友的相聚时光,而不是时不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带上书。
综上,个人的经验和建议也很简单:只把重要的事情纳入内部(头脑)知识范围。
比如:筛选出每一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常规任务和边缘任务,将重点任务对应内部知识,常规任务对应每日提醒,边缘任务记在特定的记事本中。
这样一来,就可以真正排除干扰、心无旁骛。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专注做一件事,花长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远胜于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而组织强大的外部知识,正是帮你做到专注的重要保障。
产品创新篇必读经典之《设计心理学》
作者: [美] 唐纳德·A·诺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译者: 小柯 / 张磊 / 何笑梅 / 欧秋杏
出版年: 2016-05-01
页数: 993
装帧: 平装
丛书: 设计心理学
ISBN: 9787508657202
去年今日2017.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