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洄溜集
颍河自西朝东即蒋楼魏沟一转,至卢桥沟口到赵埠口形成漩涡,古代称之为洄流涡,先民逐水而居,洄溜涡南岸渐成一个古老而悠久的集镇,被称为洄溜集,距安徽省阜阳市城东南17公里,北隔沙颍河,东南与颍上县,西南与阜南、颍州区三县交界。
洄溜集得名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水路交通便利,方被设为集市,原名洄窝溜集。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颍水从阜阳三里湾经洄溜、颍上,直至正阳关入淮河。颍水从洄溜既可直下南部金寨、六安、合肥、芜湖、南京、镇江达上海一带,也可东至蚌埠、淮阴直达连云港入海。近代以前,陆路交通不便,货运、出行多以水路为主。洄溜以上至阜城三里湾一段,因河道较浅,枯水期难以通行较大吨位的船舶,而洄溜大拐弯处河宽水深,湾流回旋,适合船舶通行、停靠,自然成为来往船只的天然良埠。同时,河岸经年淤沙沉积,形成了阜阳颍上之间阴晴不误通行的沿河大通道,洄溜就是连接阜阳颍上陆路通道、集水旱码头于一体的关键驿站。其实,洄溜集的历史,大可向前追溯。在昔日土路崎岖和依靠笨重的畜力车和人力车运载时期,洄溜集得天独厚,依靠相邻颍河的天然优势,码头上经常停泊着载重数十吨至百吨的舟楫,把颍州东方的粮、油、棉、麻从此运出,又将沿海所产的蔗糖、食盐以及竹木等山货从此运入,成为黄淮平原上为数不多的货物集散地。 这里,曾是兴盛数百年的通商古镇,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民国时期更是繁荣,日夜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商贾云集,先后建起东西走向、石板铺路的三条大街,各种商埠鳞次栉比,一度被称为“小香港”。
洄溜集境内还有十几座庙宇,包括现在已完全修葺一新的洄溜清真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建于清乾隆50年,扩建于清道光5年。洄溜历史上还有火神庙、三官庙和一座山陕会馆,这两庙一会馆全部建于北宋年间,史料记载阜阳洄溜集火神庙是著名的古寺。村子南北还有“朱家坟”“高高山”,东西有“鸭子孤堆”“鼻架山”“老龙头”等文物古迹,充满着历史的浓厚气息。 据洄溜街上的老人介绍,洄溜集原有石板街三条,寺庙四座,清乾隆年间建清真寺一座,寺内有巍峨古朴的望月楼。清末民初,尚有商行八十多家,沿街铺面一百多间,家家生意兴隆。穆氏石油商行直接与美国通商贸易,尹氏盐业日进斗金,大别山区的茶、麻、竹、木、大米、山货由水路进入洄溜,下行时满载盐、糖、布匹、油料、火柴等生活用品。彼时的洄溜集真可谓车马碌碌,舟楫穿梭,千商汇聚、万客云集。
顺颍河,骑行在坝埂上。沿途,白杨树,我认为那些树叶随风摆动,会沙沙作响,可惜暂时听不到,我的耳边只有鸣蝉声。初次来的时候,我是被震撼的,阜阳竟还有一处如此厚重的老街。老街,主要特征就是青石铺成的路。虽然现在人己搬到新街了,房屋也年久失修残败凋零,深深浅浅的车辙印也见证了曾经的热闹繁荣。走在青石板路面上,你会发现,路面两侧有规整的条条浅坑,这是先民在此经商或拉运货物留下的车辙印。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与两旁破落倒塌的房屋呼应,洄溜集以往的繁华,不难想象。身旁有人推车经过,催促前方,借道让路,路两旁的店铺吆喝声此起彼伏。顺着小镇的路,我们来到了古商业街。可惜看到了不和谐,很突兀的场景。附近有一处新建的市政建筑,也许是为了它,修了一段水泥路,古街原先的石板小路被覆盖了。早上起来早,就可以在洄溜集国道旁吃点早餐,菜盒子外焦里嫩,是当地早点主食之一。
久闻的洄溜四宝:“卤牛肉、千张、豆饼、豆芽”是古镇四大特产。具备“三原”特点,即纯正原料、原始工艺、原汁原味,可谓天然质朴,名震遐迩。
也就一个半小时,到了镇子里,我们先去买绿豆饼,洄溜集的绿豆饼是出了名的好吃。制作绿豆饼的作坊,简单纯朴,师傅用的是纯正的原料和原始的工艺。老作坊用原生态的坚持换来了口碑,也与洄溜小镇自身的千年历史传承相称。也是因为这点,洄溜集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相传洄溜村的“高高山”是隋末时期瓦岗寨士兵的乱尸岗,因程蛟金曾率兵与隋军在此地大战,士兵死后全部被埋葬在这里。“其实这几处地方都是古代聚落遗址,有人类文明居住的明显迹象”,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洄溜村的“高高山”高出地面十米左右,“朱家坟”高出地面三米……从这几处地面陆续采集了一些陶质瓦片遗物,陶色有灰陶、约陶,纹饰有粗、细绳纹、弦纹、网纹等,根据地面出土绳纹等分析判断,该遗址属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洄溜集老人口中,世代流传着“朱元璋南寺生,北寺长,灵隐寺内当和尚”。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今天的颍上南照寺,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在那里,在今天的袁寨镇北照寺成长,后来到灵隐寺出家当和尚。当然这种传说与真实的历史还有一定出入。不过,颍上的南照寺,颍东的北照寺历史上都属于洄溜地盘,而朱元璋也在这两座寺院居住是真实可信的。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洄溜民族村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把洄溜民族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新村。一是民族中心村建设,立足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这一契机,合理规划村庄布局,规范居民建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充分利用洄溜民族村文化优势,打造“洄溜百年古镇一日游”品牌,整治从吴寨到洄溜河道,两侧种植樱花等绿化树种;打通从阜阳到洄溜大坝,在大坝两侧各200至300米范围种植油菜;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举办采摘节,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旅游度假村建设,通过民族中心村建设和“洄溜百年古镇一日游”品牌效应,发展节日旅游度假村,为阜城及周边群众在节假日期间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一个场所,在这里,可以欣赏沙颍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在名胜古迹中随心漫步,可以品尝正宗的“洄溜四宝”和农家小菜。同时,为喜欢徒步、骑行、垂钓的游客提供一个好的去处。相信洄溜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十里铺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重振雄风、焕然一新、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金浩,字宁静,号致远,笔名:小草,主业从教,业余写作。在全国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若干。名家:首页头条推出,不限体裁和题材,重点推出名家约稿,不接受自由投稿。小说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中篇小说20000字左右,短篇小说5000字左右,小小说、闪小说1500字以内。散文苑:各类题材的散文及散文诗佳作,3000字左右。诗生活:组诗、短诗,不超过50行,谢绝口水诗。本栏目不接受古体诗词投稿。新批评:主要推送文学评论、文学观点文章。2000字以内。象牙塔:主要刊登教师作品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习作。2000字以内。编辑部将根据来稿情况适当调整栏目。1、本刊(纸刊)所有来稿均从《颍州文学》公众平台选稿,不愿意推送的勿投。凡投稿均视为同意平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