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宜:小吏的大情怀——读长篇小说《箕山小吏》
作品一开头,便可看出作者的用心。因为这个“小吏”的故事,是在他家乡一个傍着黄河、巍峨挺拔的箕山脚下展开的,这个箕山有着古老的传说。传说之一,是尧帝欲让帝位给许由,后者不仅拒绝,且对为官之事感到厌恶,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此即“许由洗耳”的故事;传说之二,是山下有一座“中王庙”,供奉着“舍身饲蛇”救民众的英雄,他以圣勇仁义,恩泽后代。即使在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的心灵深处依然为英雄留下了一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依然对英雄有一种体认,因为向善是人的本性。人们对英雄有着辨识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省作家赵俊杰的长篇小说《箕山小吏》,虽写的是官职卑微的“小吏”,却终究也是官场中人,这部小说也应该算是官场小说了。但与当下蔚然成一大景观的官场小说不同,它不是着力写官场争斗,而是写一个草根出身的官场“小吏”的成长过程及其从政的作为,着意表现主人公的人文主义情怀,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通身焕发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官场人物形象。
显然,这英雄便是小说叙述者心目中的偶像,也与小说主人公有着精神上的血缘关系。
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官场真的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充满凶险的潜规则;事实上,许多官场中人是正直的、善良的,真正干事的人,也是会得到重用的。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和非同寻常之处。就像小说的主人公何峰,是一个农家子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苦干,在官场一步一步往上走。何峰自己也感叹,生命中不断遇到“贵人”。其实,善始终蕴藏在人们心中,并未远去,它一直是我们社会的基石。所以,何峰的努力,他的德才,总会被“贵人”看见,他也由此被重用。这种现象,在官场并不少见,甚至是一种常态。
往高处走,是人的本能。即使是从乡间出来的“草根”,在官场中,也想不断升迁。有人说,中国乡间的文化,其实就是关于如何做帝王的文化。乡间的长辈不会像城里人那样把孩童捧在手里,而是让孩童从小就承担大人一样的责任和辛劳。乡间对孩子的不少戒律,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为着将来当官做准备的。在《箕山小吏》中,主人公一出生,就受着乡间官文化的濡染,诸如梦龙入怀,见月而生,对官相的迷信等等。但所幸,乡间又有“许由洗耳”、“舍身饲蛇”等传说,有着对于如何赢得官位、做什么样的官的一种准则。虽然,人性的诸种本能会促使人背离这些准则,但民间又自会有民间的一种校正力量。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写的官场小吏这个人物,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主人公何峰,勤学习,善思考,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有着很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工作能力。从军营到官场,每一次升迁,都是因为他的才干和能力。比如,他总是能从困难或困境中,看到问题的症结和改善的良方,凭借远见卓识,摆脱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他还有着人文主义情怀,爱憎分明,敬老孝亲,始终宽厚大度,理解同事和下级,处处释放着正能量。
这部小说是贴近生活的,既宣扬真善美的同时,又不粉饰生活,不避讳官场中隐含的一些问题。就像主人公何峰,既是幸运的,又是受压抑的。以他的能力和品行,原本应该有更高的官位,但事实上,何峰多次面临提拔和升迁的机会,看似胜券在握,但最终或被缓慢擢升,或被原地踏步,或被安排到偏远的地方去。最终,主人公被放在一个实权不大、且已可看到了为官尽头的位置上。这让人惋惜,也令人思考。
而此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先已放进去的“许由洗耳”故事的用意。其实,通读了这部长篇小说,我们甚至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内心其实是更接近许由,其心气是和许由更相通的。面对不公平,主人公何峰没有消沉,他在短暂的心态失衡之后很快就又恢复常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事实上,他一路走来,恪尽职守,屡有建树,却又淡泊名利,并不看重官位。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更注重的是事业进取。他自以为,从一个农家子弟走到今天,有丰裕的衣食,有受人尊敬的工作,有被群众切实需要的充实的生活状态,就非常知足了。
主人公何峰无疑是一个好官的形象。在当下,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