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人体的内与外---(二)

这篇文章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关联很密切,写的是太阳表证误治的后果。

先上一个重要的提纲性条文,很重要,时时刻刻铭记: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是里寒,里虚证,一定要先里而后外。

如果里面没病,或者内部好了,那么,有表证,一定先解表。

次序,绝对,不可以错。

”伤寒,医下之,“太阳伤寒有表证,用下法,是,极其错误的!

那么关于先里而后外,三阴篇基本都是这种操作思路。现代人百分之95都是这种寒性、或者是寒热错杂的体质,因此,这一条适合绝大多数人。

在临床上,比如治个什么痘痘皮肤病之类的,但凡脉沉细弱,里虚寒者,鄙人一律从内部入手。打到体表的时候,发发汗就行了。

因为我不会治皮肤病,我也看不见对方的痘痘。

如果是脉浮比较有力的朋友,几副轻的发汗药就解决了,容易到无聊。

不管各种荨麻疹,风团,风疹乱七八糟的。

在厥阴少阴篇里,里虚,里寒的症状,一律先内而后外,我大力说了很多很多遍,所以,不再赘述。

接着,今天重点说的是,有表证不先解表的后果。

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小孩子身上,能遇见到的比较多。有小孩的仔细看清楚记心里!


下文,摘自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讲稿: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

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

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有汗!

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27岁,我的孩子4岁。

(这句话,颇令我动容,民国有个恽铁樵,连续死了两个儿子,因此愤而自学伤寒论,其死因都是上面的这种误治导致的)


下文,摘自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稿: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8)

这一条是讲白虎汤的禁忌证和使用原则。

“伤寒脉浮”就是太阳的纲脉,“太阳之为病,脉浮”,这个病在太阳。“发热无汗”也是病在太阳,太阳伤寒就是发热无汗,“发热无汗”里有没有“恶寒”?也可以包括恶寒在内。为什么提“发热”、不提“恶塞”?因为错用白虎汤往往是由于有发热。

发热了,是表热还是里热?是热结在里还是热郁于表?界限划不清,白虎汤就用之太早,在太阳的阶段就用了白虎汤。所以张仲景就是切中这样的一个弊病,在这里提出来了,“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太阳的表邪还没有解除,“不可与白虎汤”,不可以给他白虎汤吃。

因为邪在表,风寒闭郁,阳气不宣,闭则发热,这种发热非发汗而不解。白虎汤这个方子是一个重剂的凉药,在温病上叫辛凉重剂。如果邪在表而给他吃白虎汤,寒凉重剂就要郁遏阳气,导致脾胃虚寒,造成阳邪内陷之机,在表之邪就困郁、闭塞,不得外出,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所以不要认为石膏这个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张仲景说得很清楚,表不解的这种发热,脉还浮的,不能够用白虎汤。

什么时候可用?一定得“热结在里”,热邪集结在里,表已经解了。“渴欲饮水,无表证者”,“渴欲饮水”一句话就是阳明的里热伤了津液,里热已成了。“无表证”,没有发热恶寒的表证,脉也不浮,这时候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这很有意思,短短的几句话提醒我们,当医生的要注意啊,不要一发热就用石膏,卫分之热的时候不能用石膏,那个时候是阳气闭郁,应该发汗。

我就犯过这个错误,表邪不解就用了石膏了。旧社会我在大连当过职业医生。有一个患者是女性,姓周,发烧,是表不解的发热。我也没分风寒、风热,就给她开银翘散加石膏,吃了烧不退,这家对我还是挺信任的,过去看过病,都好了,这回还找我。再看一回吧,又一看,还感觉石膏用的劲小了,所以石膏剂量又加大,烧还是不退,还有点儿神昏谵语,这我就没有辙了。大连和山东是一海之隔,烟台有一位老大夫姓方,就请人家来了。人家就问了“你们没找当地医生看吗?”说“找了,找刘渡舟看的”,把药方拿出来看看吧。一看,老大夫直晃脑袋,说他用石膏用得太早了。

所以叶天士为什么讲卫气营血?有道理的、有层次的。你在卫分的时候用气分药能好码?就冰伏了,像冰,把邪气伏在里了。这怎么办?现在邪气都闭郁到这样的程度了,发越不出来。这个老大夫有经验,说“你这样,你家里有没有养过鸡?找个公鸡”。把公鸡找出来,拿个小刀把那个鸡冠给划开,拿个小碗接点儿鸡冠血,带点儿黄酒,把它摊开了,放点儿蜂蜜,热黄酒、蜂蜜、鸡血一和,给她喝下去,喝完以后,盖被出汗,就这么样了。盖了被,喝了鸡冠血,有黄酒,还有蜂蜜,这个人就出了汗,汗出以后前胸出了一大片白色像针尖大小的白瘾疹,不是白蓓,没有浆,烧退,病就好了。这事我都不知道,他的男人后来告诉我的。以后我看《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有颜氏家传方治麻疹不出、豆疹不出有这么个方,就有鸡冠血,就这个方。

从那以后我用石膏就非常地谨慎了。不要一开方就把石膏用上去了,得分在什么阶段。再学习《伤寒论》张仲景这一句话“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就感觉非常亲切。所以为什么《伤寒论》有法有方。岳美中岳老说《伤寒论》有法有方,“法”是什么?这些地方就叫“法”。什么叫“可”?什么叫“不可”?给你分析出来两方面的问题,就有法了,就有所遵从了。


下文,摘自赵绍琴先生温病学讲稿:

因为治疗气分证,虽用寒凉,但必须注意热势的轻重。那么到了气分证呢,就说明温邪化热,我们用寒凉药。可是呢,寒凉药要懂得,不是越寒越好,越凉越好。那必须把这个温邪的热,要外达。把这个热势呢,能从这个气分到了卫分,把热势从卫分往外推。那么为什么不能用过多的寒凉呢?因为寒凉的药物,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那么这些个理论,应用在我们温热病中,一样。过多的凉了,怎么样?气机凝涩,那么这邪热呢,不能够从气外达,所以这个时候,叫做,是个凉遏,把气机遏制住了,影响病的治疗,甚至于,弄不好就坏了,就误治。

就是开了这个卫分,开了卫分的郁热,跟开开门一样,把热往外透。使邪从卫分而解,那么这个道理呢,就是这个时候还是要从卫分。卫分的病,还要从卫分而解。

(鄙人注:此虽是温病的理论,但是原理还是伤寒论里的原则,有表证,要解表。说法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

那么清气法,或者说过用寒凉,有什么毛病?就是有人说,我就是胆子大,我敢用。这是错误的。那么因为过于寒凉,卫分就郁闭。卫分郁闭呢,之后呢,就是这个邪呢,不能够从外解。邪在卫分,在气分,刚到气分,不能从卫分解,怎么样呢?用过多的凉了,涩而不流,遏制气机,病必加重。正常的,在温病的这些个理论上讲,是应该这样治疗,是不是?有卫分要治卫分。初到气,还要一边清气,一边要疏卫。

过多的寒凉,卫分的气机遏制住了,这是一个错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碰到了,假若在卫分,刚入气,你过多的用了寒凉药,我们看到了,它是错误治疗,我们接着怎么样呢?必须改用疏卫展气的方法。

比如我们一个病,是个嗓子也红,也疼,发冷,还发烧,咳嗽,脉滑数有力,口渴,唇红,可是又寒热,那么不大明白的呢,就很早用这些个,或者用这些个白虎汤,或者这个银翘散里头,加上石膏二两。结果银翘散倒对了,这白虎汤错了,这石膏一味药就错了。给这气分和卫分都凉遏住了,治不好了。

那么出现的情况很多啦。是不是?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上来这边再吃点凉药,这边再打些个青链霉素啊,什么这些个抗生素啊,这些也是凉。病人好不了,形成怎么样?胸口闷,烧也退不了,烧退了一点,还是三十七度五,烧老不干净,郁热不净啊。弄弄治成低烧,好不了了。后来这个病啊,不是人病人的病是这样,是你治得,治错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必须改用疏调卫分的药物,使邪仍从卫分而解。要懂得,这些个情况太多了。就说我们今天,我们外头有感冒,着凉,所谓的就是,西医说的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中医说呢,风温病,就说些个温邪初起,很多。

这儿呢,我就举一个病例。有一个男性的一个人,五十九岁。那么就是开始啊,就是头疼,有点冷,有点烧,咳嗽也不重,发热也不太高,三十八度左右。脉象呢,是浮数。舌苔呢,是白腻,微微地略有一点儿黄。要牢记住了,黄,是浮黄、罩黄、略黄、老黄、糙老黄、黄厚、黄垢,这都是不同程度地化热。不是浮黄就是在气分证,就是化热了。根据化热的多少,来决定用药。那么这时候呢,他先有了卫分证,可是呢,同时,底下看:口干,口渴,心烦,小便黄,大便没通。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啊,就想着用这些个力量大的药,就想取点儿速效,就给开了一个以清为主的方子。什么方子呢?我们看看他开的这个,上边这大夫开了这个药了:第一个药,生石膏一两。没有到气分啊,怎么就给这个药了呢?连翘三钱,还可以,银花三钱,芦根一两,也还不要紧,大青叶一两,黄芩三钱,知母三钱。你瞧瞧这方子,说是白虎汤的石膏、知母都有了,是不是?你说,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都有了,都苦寒药,这个甘寒,这些个白虎汤用上了。错了。这个方子之外,他还加上紫雪丹,三分紫雪丹。这个大夫呢,是好心,就想把你这个热,我早点给去,力量大一点。总认为你那方子太小,是不是,你没劲儿,他总认为力量大就有劲儿,这是错的。

那么药后呢?怎么样?你看看:身热不退,头疼恶寒,照样,头疼,还怕冷,烧也退不了,倒加上个病,一身酸软无力,疲乏酸楚,周身酸懒没劲儿了,倒加上病了。

舌白,腻而滑,舌头也变了。本来刚浮黄一点儿,这回他这一凉,舌头成了白腻滑了,成了寒象了。面色暗浊,脸也坏了。什么叫暗浊了呢?就是热...,本来有热,你用凉药太多了,遏制住了阳气了,脸成了青,或者是黑,或者是暗,或者是浊。特别要注意这个。常常咱们看到了,阳气郁遏,面色青,就是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卫分证,你用了凉药了,脸也肿了,脸也青了,脚也肿了,尿也出不来了。你治错了。这个时候,假若你不虚心接受,你不深钻,你还说呢,你必是有别的病,我这药一点儿没错。

就错了。一定要懂得,要认识,虚心若谷啊,不能胡治。


接下来是鄙人的同学:

上学时候,就有同学慢慢练手开方吃药,有一段时间,中药学讲到大黄,中药老师说,有个老太太啊,每天吃两克大黄粉,活到八十多身体还特别好.....

我一听,特么坏了。

不出所料,果然就有身体虚弱的同学开始喝大黄,只两三天,搞到腹痛腹胀下坠,最后弄到中气下陷,睾丸静脉都曲张了.....

此人是我同宿舍的同学,大家后来常提这事打趣。

这虽然是误治,但还比较开心的案例。

班里还有一学霸女同学,说,她邻居的小孩发烧,大便还干,她就开了大黄给人家小孩子吃,想着通顺一下大便。

结果小孩很快就抽搐,最后去医院急诊了。

我直视着她,说,你真胆大。

我接着说,你肯定没有看过伤寒论,她说,没有仔细看过。

我说,你赶快好好看看吧。

热性的大便干用大黄,当然没错,前提是,没有----表证。

然后我把伤寒论太阳篇的原理大概说了一下,然后把关键条文指出来,并找个几个误治的医案给她看。

同时也推荐了赵绍琴先生的讲稿。

以上,胡希恕、刘渡舟、赵绍琴三位老前辈的亲身经历的案例,都是表证阶段,过用寒凉,导致变症百出。

赵绍琴先生温病学讲稿虽然说的是温病三焦和卫气营血辩证,但是,其原理和伤寒论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鄙人在文首的“伤寒论之、太阳、阳明病(一)(二)(三)(四)”里面详细说过原理,人体因为体表受寒引起汗孔收缩,散热不良,从而引起内部温度过高。

如大青龙的高热,无汗,烦躁。治法主要是重剂麻黄开汗孔为主,加生石膏清内热。

赵绍琴先生温病学讲稿里面讲的是:火郁发之。

麻杏石甘汤证也非常典型。

伤寒论和温病,在有表证的阶段,用药虽不同,说法也不同,但原理,还是相同的。

大家不要过于迷惑即可。

另外,赵绍琴先生的温病学非常值得看,但是要鉴别。他讲稿中对于伤寒论的认识和用法,有局限的地方。因为他们当年接受的患者都比较严重,且那时候温热病居多,临床上可能姜桂附大热药用的时机不多。

像鄙人临床,一般的阳明或温病,我常常用小柴胡剂拆方加减解决,一般不用桑菊饮或银翘散,以前文章里面,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到俺常常在煮小柴胡给小孩子吃。

柴胡剂基本方疗效也很不错。药物也比银翘散简洁。

以上就是说,有表证,不解表,过用寒凉药物之后的后果,其实有的更加严重。

像赵绍琴先生说的,西医,的,滥用抗生素,激素,的例子,现在呢,常见于小孩子比较多,因为大人体质通常比较寒湿,发不起烧了。

另外,小朋友发烧,一般也不去看中医,西医快嘛,是吧。那么由于中医用的少,所以呢,中医过用寒凉药的问题就不太突出了。

因为没人用,不做,就不会犯错。

现在过用寒凉药的问题呢,突出在大人身上,大多数人都是寒性体质,或寒热错杂。虚火用寒药,更是中医界日常操作。

上一自拟对联:

少阴病辨不清,医生马虎精。

清开灵治感冒,患者死翘翘。

以前文章吐槽过太多,不再赘述。所以,并不是中医届的医术普遍提高了。

像清末的车祸率比较低,肯定不是大家开车都很礼貌。

赵绍琴老先生的讲稿大家可以买来看看,也是一直在吐槽很多医生。从开始骂到最后。

他可是在北京。

我看了也是直摇头,从以前到现在,好医生,永远稀缺。

以上,有表证,不解表,过用寒凉药物之后的后果,这是其一。

像前文,班里同学给小孩吃大黄,胡希恕先生母亲给孙子吃牛黄丸,刘渡舟先生过用寒凉的例子,这种错误的操作,伤寒论里面,医圣强调的非常多,而且,后果比上面的例子都更严重。

随便上条文: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误治), 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误治) ,热入因作结胸;(误治)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随便看几条条文,这种条文还很多,一再强调,有表证未解者,绝不可用下法。

那么问什么不可以这样子,再上条文: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误治) ,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浓,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家注意黑体字,还有“阳气内陷”这四个字,“陷”字用的非常之精准和形象。

以前太阳病、阳明病篇原理讲过,人体表受寒之后,毛孔收缩,散热不良,这是为了保持体温。

如果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就变成疾病了。

首先要一下发汗的机制,那现在其实并没有完全搞明白。

是的,没错,这么一个天天司空见惯的生理现象,其机制,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所以医学科学的研究,还是非常任重而道远。

汗水的成分,各家说法不同,但是大约百分之98以上都是水。

水还有一个物理特性,不具有压缩性。水管的压力小一点都达不到二楼。

因此就是说,发汗,其实需要人体内部的压力要超过外部才可以。

内外的压力哪怕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水,就无法流动。

汗水,就流不出来。

出汗也需要过程的,体内到体表,大血管到小血管到毛细血管,再到组织微循环,到汗腺,再排出来,期间需要很多的步骤。

因此,第一,像太阳伤寒,人体遇冷之后,汗孔肯定收缩,因此出口阻力增大,汗腺内部就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超过汗孔收缩的阻力,才能排汗。

冷风一吹起鸡皮疙瘩想必都体会过,这样,汗腺出口的压力会增大。

比如我们吹一个气球,然后捏着口,空气就不能排出来,压力的问题。

第二,身体内部温度要高到一定程度才能出汗。

到了冬天,大家不怎么出汗这种情况都有经验,因为出汗少,所以冬天多尿。

用寒凉药会导致身体内部体温降低,所以身体会减少排汗,减少蒸发量,以保持体温。

第三,缺水也会导致人体减少排汗。

用下法会导致腹泻,腹泻会丢失水分和电解质,这两样缺乏,人体也会主动选择不发汗。

连续腹泻脱水的人,其肌肉触摸起来,比正常时候要松软许多。

而且,胃肠道丢失水分,会导致内部压力过低,因而“向外压不出水”,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引起汗液的“倒流”。(如最严重的大结胸汤证)

我称之为“汗潴留”。即常说的,汗没有发透彻。

像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膀胱压力增大大一定程度,会导致肾盂积水。因为输尿管压力大。

也是逆流而上的典型例子。

这是伤寒论里面用“阳气内陷”这种说法的原因,陷阱的陷字,顾名思义,是向内,向里的。

在中医里面,发汗不仅仅是散热,人体每个孔窍都会顺势向外排毒。

有细菌病毒不一定非要杀灭,排出去不感染我们就行。

我屋里前两天进个老鼠,我把所有的食品都拿走,没两天老鼠自己就溜了。

因此,体表大量的废物,不能经汗液排出去,尤其是用下法,体表压力大,体内压力减小,发汗更加困难。

结果就会造成种种变症,前几个医案都有例子,不再赘述。

包括许多乱七八糟的皮肤病,原因皆在于此。


接着鄙人想说说大结胸汤证,反推一个生理过程,只是假说,也未必成熟。

前文已经说了,如果是太阳病,有表证未解表,误用下法太过,之后,会造成一个”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的大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证,现在的结论,当是腹膜炎。郝万山老师讲稿里面,认为就是现在的腹膜炎,因为体征很符合嘛,压痛、板状腹、反跳痛。

那么问题来了,我当年学习西医解剖的时候,看到大网膜小网膜腹膜,以及器官内部的各种膜,等等。因为同时也在自学中医和伤寒论,所以会想把二者结合起来。俺当年学消化系统的时候,对于食物和水的吸收很好奇。

我一直有个想法,像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只是直接经消化道入静脉、入血那么简单的一条通路,营养物质不敢说,对于水,应该会有一部分直接向组织内渗透,可能是渗透压的作用。

通路就是身体内的各种膜。

大家想象一下,一滴墨水在报纸上慢慢洇开,或在水杯里慢慢扩散的那种感觉。

也即是说,人,喝到消化道的水,有一部分,经过一层层的、慢慢扩散。最终到体表,最后被蒸发掉。

否则不太好解释,在伤寒论里面,太阳病,尤其是太阳伤寒,没发汗,但也没拉肚子误治,拖上几天之后,有的自己就出现结胸的症状。

如果按照鄙人推断的所说的话,一部分水、体液,从内,慢慢扩散到体表。忽然受寒,体表皮肤大面积收缩,体表压力增大,内部扩散不动,卡住了。

再加上,误用了下法,内部空虚,压力变低。结果还是扩散不动。

不管哪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没有力量出汗“的结果。

大量的废液排不出去,对机体造成刺激,里面有病毒或细菌,随后引起感染,倒也正常。

今天所说的就是这些,太阳病,有表证,要先解表。

因为表证引起的发热,要通过发汗,打开毛孔来散热解决。顺势而为。

过用寒凉药,会造成体温降低,发不出汗,导致内部体温过高,变症百出。

误用下法,内部空虚,更无力发汗,乃至于内外的压力差,体表汗液甚至会”倒流“。

想象一个气很鼓的气球,表面张力增大,不容易按凹陷,若是没气了,轻轻即可按出个大坑。


那么,吐槽一下西医,辩证粗糙,不辨表里,发高烧了就怼冰袋,擦酒精。本来机体快出汗退烧呢,酒精一擦,冰袋一敷,毛孔闭塞,散热反而不良,就又发烧了。

小孩的话,必须等怕冷寒战的阶段过去之后,才用上冰袋,而且不要太凉。用稍微潮湿的毛巾包上,敷一会观察观察,大脑温度不太高就行。不要太过分。

西医用药,抗生素,激素,中西医结合,双黄连、清开灵之类的,更是常态。

单是发烧,伤寒论里面就分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阳明气分,阳明蓄血,阳明蓄大便,少阳小柴胡,大柴胡,柴胡桂枝,少阴的麻附辛,麻附甘,四逆,白通......

六经之下,还有数个小类细分。每个处理方法都不一样。

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因势利导,趁势而为。

啥叫科学?这TM才叫科学!

大家好好自学吧。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34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扰,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

  •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5-6

    欢迎**一路健康APP 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 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 ...

  • 伤寒感冒和中风感冒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得了太阳病,病在表的阳证,身体发热,出汗,怕风吹,就像刚洗完澡出来了,风一吹觉得不舒服,脉是缓和的,这个就称为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因为身体的气血大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

    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温病,热,湿热.不管是哪种都来自伤寒. 冬天主收藏,气候是寒冷,这是正气,在伤寒论中会有时疫,就像今天的新冠肺炎,冬天本来是寒冷的,如果气候与节令不和,冬行春令,这个时候不男女老 ...

  • 伤寒论第1条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讲解: 后世称本条为太阳病提纲证,即太阳病的纲领,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必须有这样的特征.太阳病不是一个类似于现代"肝 ...

  • 《伤寒论》3-4解析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一类太阳病总纲里面,提到恶寒,但是没有提到发热,只是在具体辨证的时候才说到是否会发热,中风是一定发热的,伤寒的发热是或然 ...

  • 伤寒论24条

    <伤寒论>说"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而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是伤寒论治表证水平最高之条文,拿下此条才意谓着拿下表证了.这是太阳病兼阳维脉病. 发热 ...

  • 转愚悟岐黄的文章 伤寒论---人体的内与外---(一)

    伤寒论---人体的内与外---(一) 原创 愚悟岐黄 伤寒论之美 2019-09-18 这篇文章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关联很密切,同时也要解释几个其他的问题. 鄙人初学中医之时,看见俗话讲:冬吃萝卜夏吃 ...

  • 伤寒论---人体的内与外---(一)

    这篇文章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关联很密切,同时也要解释几个其他的问题. 鄙人初学中医之时,看见俗话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咋地咋地咋地. 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请原谅俺当年就是这么浅薄. 什么破理论,肯 ...

  • 外内第二十二

    题记:作者阐述了对外重战,对内重农的思想. 原文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 ...

  • 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前言 昨天文章提到了白居易<金針詩格>中的六对.所谓诗格,应该是指做诗的法则. <金針詩格>中,还提到了不少概念,其中有內意和外意: 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 ...

  • 黄褐斑治疗大全,内治外治三十二方,对号入座。

    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蝴蝶斑.妊娠斑.肝斑.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皮肤病.中医对本病记述较早,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称"皯":隋·<诸病源候 ...

  • 【特约】二水居士:圈内圈外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庐山旅游业的广告词. 东坡诗一改东坡词的豪放,而以理趣见长.这或许就是中 ...

  • 内捷外畅新高地 借港出海达全球-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史锋华)7日上午11时30分,装有104标箱240台奇瑞商用车的"郑州-青岛港"(捷途国际号)铁海快线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发出,再经青岛港换装作业后,将 ...

  • 匡天龙《兵马俑坑》外二篇 | 悠然《诗配画展》

    作品   兵马俑坑 一排排一对对列成方阵 着短褐披盔甲威严逼人 操戈执弩所向无敌 战马萧萧战车拚磷 遥想秦王当年的雄风 以不竭的源流 深刻地哺育了小麦稻谷和鲜花 又以博大与深沉 催生了号子船歌和诗 统 ...

  • 现代人女人多肝郁,肝气顺了,你的美才能由内到外!

      看过<红楼梦>的人相信都对王熙凤这一角色难以忘怀.在书中,王熙凤可算是独领风骚,被曹雪芹喻为"粉脂堆里的英雄".可实际上呢?"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