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石》| 戈壁 · 头盔
乔林生:《解放军报》原时事部、文化部主任,大校军衔。采写的特写、报告文学六次获中国新闻奖,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奖等30多个奖项。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纪实文学作品集《军旅人生》《肩上有山》;新闻作品集《真实地记录历史》等;长篇报告文学《98中国大抗洪》(合作)获全军抗洪抢险题材优秀作品奖,诗歌《梦里荷塘》获首届广东省“梦水乡杯·花地文学奖”征文大赛一等奖,歌曲《我的雪山我的哨卡》获《“唱响中国”歌曲征集评选》优秀作品奖。《记温桂琴》《生者与死者》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
戈壁【头盔】
题名:头盔;石种:戈壁石;产地:内蒙
是一位士兵的头盔吗?抑或是一位将领的头盔。他们肯定是从蒙古草原来,肯定是成吉思汗、嘎达梅林那样血性的汉子。
只瞅一眼,感觉有一股风,只有彪悍民族在马背上挟带的旷野的风,掠过我的皮肤,掠过我的心灵。
藏石的人都知道,石头是有生命的。他们在对自己供奉的每一块石头的顶礼膜拜中,感知着沧海桑田的生息变迁,感知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而我在这块形似头盔的石头面前,似乎也触摸到了生命的筋络,触摸到了光阴的流逝。
据说这种来自内蒙古的戈壁石形成在一亿年之前,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一亿年太久远了,久远得我们无法计算,无法考证,也无法做出正确的结论。
那就姑且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说起吧。
族群之间相互残杀。头盔是战争的产物。一群人为了征服另一群人,占有大片的土地、财富,占有能够为他们带来精神和肉体享受的异性同类甚至同性同类。
人之头颅,如军之灵魂,党之中央,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于是乎,至少3600多年前,保护头颅免遭在战斗中受到伤害的头盔出现了。
中国古代将士所戴之头盔称为兜鍪,又叫鞮瞀或者胄,制作材质有青铜、铁钢,实际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
中国已出土的最早的头盔实物,考证为商代所制,全部由青铜浇铸而成。一件出土于元朝忽必烈时期征战南宋的将军级别的皮质作战头盔,说明金属材质头盔延续了将近3000年后,才有制革工艺的兴起和成熟,也说明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推进,领军人物不愿意再戴着笨重的头盔斯杀于疆场了。
若将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盔、殷王廪辛墓青铜盔和殷墟出土的另一顶青铜盔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三顶不同年代的头盔在款式上非常相近。而眼前的这尊戈壁“头盔”,竟然与它们如此形似,神似,比真实的头盔更生动,更有质感,更充满力量。
我想象着这只头盔,在一千多年前,或两千多年前,一定经历过淬火锻造,一定抵挡过刀刃剑戟,一定见识过杀戮死亡,否则它不会给人那样一种色泽砥砺,那样一种棱角打磨,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无言,一声不吭,却又似乎在向世界倾诉他所知道的一切。
岁月更迭,天地轮回。
《文心雕石》简介
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精品书《文心雕石》将70多位作家、记者等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以文学的笔触讲述奇石故事,每篇还配有相应的奇石美照,想必将为行内外的奇石爱好者带来不少收获。
《文心雕石》的两位编者马益群和张东林就同是爱石之人,有着《北京日报》33年采编工作经验的马益群,曾出版《大漠奇石》一书,现任中国副刊公众号品藏栏目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而身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会长,十大国石评选委员会主任的张东临更是资深奇石收藏家、鉴赏家,二人珠联璧合,用兼具文学与专业的魅力将这本“奇”书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用或专业严谨、或通俗幽默的语言,在书中与读者隔空展开一场关于奇石的对话。
书中读石的篇篇讨论,像用一把钥匙打开了石门宝库,给不同的读者提供了获得鉴石知识的路径,或许你了解到的是关于不同奇石受山川河流、沧海桑田变化,以及历史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影响;或许你能从中与作者结交挚友,真正感同身受到什么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或许你也从中反思,即使在奇石收藏过程中“失手”,未尝不是人生的另外一种收获;更或许你还能从小小的石头中看到大生活,体悟到世界的美丽……无论你在书中体悟到什么,你都能够从一块块看似冰冷的石头身上,看到宇宙万物的神奇多姿,联想到人生的境遇百态,这就是书中讲述奇石王国里妙趣横生的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文心雕石》一书出自吉林出版集团,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精心打磨而成的《中国名家精品书系》,不仅有各界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作者队伍,以专业的角度,品评业界智慧,铸就尚品,使得该书将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完美的表现形式合二为一,极具收藏价值。
藏石是雅事,赏石之人更应具备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智慧,才能知行合一、本源必达。正如《文心雕石》的编者所说:希望为所有奇石的关注者剥离肤浅的表层,抵达最本质的情怀,为藏石、爱石之人开启一条由“表”走向“里”的认知之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