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管理患者”,KOC你选对了吗?

 专栏作者/熟远厚苁

从【无知】到【自知无知】。

以患者为中心,短短六个字,对于医药人而言,是凝结现行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向。于是,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的患者管理项目或教育活动在如火如荼开展。
在互联网近年的蓬勃发展,疫情裹挟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线上患教成为一时不二之选。常见的线上患教方式

1、 微信群:把所有患者全部拉到一个有医生的大群中,患者在院外有问题可以在群中提问,医生也会安排如视频录制、语音录制等方式进行定期患者教育。

2、 互联网医院:患者通过线上问诊,浏览预置科普文章视频等方式被教育;医生也可以通过开设视频直播的方式覆盖患者,进行科普患教。

3、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在打造个人IP火热的今天,很多医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私域患者粉丝;因此也会有医药企业或互联网企业联合医生,打造网红医生与进行患者教育双轨并行,以期实现提升医生处方率和提高患者依从性。

这些方式“看起来很美”,细品之下痛点也非常明显:

1、信息内容碎片化,含金量低:医生精力有限,没时间做内容雕琢,很多是由代表代劳;而代表专业性不足,造成内容质量忽上忽下,系统性差的问题。内容的粗放随机无序会随着时间延长,对患者吸引力下降,最后沦为僵尸粉,无法持续进行处方转化。

2、管理不精准,处方转化无法评估:笔者见过一家专注慢病的企业,其患教专员联合医生建立数个患教群,每群多达300多个患者。可想而知,管理难度之大。这些患者入群时间不同,接受内容参差不齐,活跃度不可控,造成无法精准管理。患者粘性不能评估,处方转化完全依靠量的积累,转化率及持续性完全随机化。其他两种方式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此刻,山重水复疑无路。
如何,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陷入思维困境时,与其冥思苦想,不如转视他物,从其他领域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如我们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都会有班长、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帮助老师统筹相关事务,分担老师工作量。同时,他们能够更加了解普通学生的真实想法,起到带头实施的作用。比如笔者老妈是基督教信徒,在群主的组织下,每天雷打不动在群里唱赞歌打卡。既不需要为数不多的神父在无数群中疲于奔波,也能实现集体功课的互相影响的效果。又或者在健身领域,私人教练会要求会员每餐饭前拍照,以此督促会员合理饮食。
诸如此类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会影响力原理”: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作为社会动物,在如何思考、感觉、行动等方面,人们对周围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拉回我们患者管理的正题——KOC。这个角色大家都是熟悉的,现实中最常用的手段可能是在患教中安排KOC的自我管理直播讲座,让患者影响患者,而且医生与KOC之间是没有交集的。如何借鉴前述班干部、教会群主的模式,进行改良,让医生不再因繁重的工作而拒绝进行患者教育,让患者不止于影响患者,进而让患者管理患者

Step 1

遴选合适KOC候选人

根据疾病特点不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筛选:有意愿管理其他患者、有一定学习和自制能力,能长期坚持自我管理以及管理其他患者的KOC候选人。

Step 2

培养合格的KOC

首先要由医生对KOC进行疾病管理教育,培养KOC能够按照疾病的标准院外方法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以便于在后期以自身经验现身说法,影响其他患者。
其次,除了疾病院外自我管理以外,还要培训KOC如何组织患者参与,管理其他患者的流程及方法等技能培训。

Step 3

KOC群每日管理

每个KOC负责建群,在医生介绍下,其他患者入群,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患者,此群正式开启管理之路。
仿照健身、宗教赞歌的群接龙等打卡方式,将与通常疾病管理相关的饮食,运动等因素进行打卡,互相督促行为改变;医药领域最头疼的用药依从性问题,也可以“医嘱处方几种药,今日按时按量服用几种”等相关问题的日常行为进行打卡督促。

Step 4

KOC群管理的定期宣教

由KOC定期对其他患者进行调研,将大家疑问进行汇总后,由其牵头,与医生进行科学宣教的内容及排期的沟通,定期进行直播宣教。由此实现每日打卡督促与定期直播宣教相结合的患者管理优化方式。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处方药禁止向公众宣传。因此在做患者依从性教育之前,前提条件必须保证医生端的处方教育到位,用法用量,服用天数必须清晰落实在患者的出院通知或药物服用告知清单上。否则投入大量的患者教育,可能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药圈人常常因相对专业性而自诩清高。偶尔抛开专业,品品其他行业,也许能茅塞顿开,颇有所获。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