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精

“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而成。”并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文中又一次讲解了著名的“升降散”的应用,推荐给大家!



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时反而见到寒象。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袓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此种热象,一望可知。而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症状参互,很难一目了然。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

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泽,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证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愦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黧黑;或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泄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以上见证,皆因火热内郁不能外达,其证之复杂可知矣。

三、火郁的治疗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是欲清而反滞,愈清愈郁,不惟病无愈期,反恐招致它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方有泄越之机

火郁之病因虽多,苟能审证求因,祛其致郁之由,则可使郁开气达而火泄,不用寒凉而其火自消。如:因六淫而致火郁者,祛其外邪,则火郁可发;因于气滞者,疏利气机,则火郁能宣;因于血瘀者,行其瘀滞,则火郁自解;因于痰湿者,化其痰湿,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因于食滞者,消导化滞,则火郁不存,……如此种种,总以条畅气机为其要义。

清代医家杨栗山制“升降散”一方,载于其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传之于世,启迪后人。其方虽为温病而立,然用治外感及杂病诸多火郁之证,亦颇为效验。本人治火郁证每多师其法而加减化裁用之,得心应手,疗效甚佳。

其方剂组成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生大黄四钱。(原方为散剂,以黄酒、蜂蜜送服)。

杨氏分析方中药物云: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姜黄行气散郁,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

升降散方中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余临床每用此方治火郁之证,多针对其火郁之因,灵活加减,如:

因外邪袭表而致火郁不发者,加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防风、苏叶之类;

因气滞而致火郁者,加柴胡、川楝子、旋复花、陈皮、香附之类;

因血瘀而致火郁者,加丹皮、赤芍、茜草、紫草、白头翁之类;

因痰湿而致火郁者,加半夏、瓜蒌皮、菖蒲、茯苓、冬瓜皮、炒防风之类;

因食滞而致火郁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莱菔子之类;

若火郁特甚者,可于方中加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清泄之品;

若郁火灼津而见津亏液耗之象者,加芦根、茅根、沙参、麦冬等味。

个人体会,治火郁又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也。

四、火郁验案分析


(一)气滞火郁

孙x,男,47岁。1974年5月21日就诊。

情志不遂,胁肋胀痛,胸闷不舒,阵阵憎寒,四肢逆冷,心烦梦多,大便干结,小溲赤热,舌红口干,两脉沉弦略数,病已两月有佘。证属木郁化火,治当调气机而开其郁,畅三焦以泄其火。

处方:蝉蜕6克,僵蚕10克,柴胡6克,香附10克,姜黄6克,豆豉10克,山栀6克。

二剂后诸症悉减,再二剂而愈。

分析病因情志不遂而起,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皆属肝郁气滞之象。病已两月,郁久化火内扰心神,故心烦梦多。热灼津伤,则便干溲赤,舌红口干。火郁气滞,营卫失调,卫外失司,故阵阵憎寒,阳气不达四末,乃致四肢逆冷。两脉沉弦主气机阻滞,数乃郁火内逼之征。

综观其证,虽寒热错杂,然皆由气郁而起,故治从调畅三焦气机入手,郁解气行,则其火自泄。处方乃升降散去大黄加味组成。以蝉蜕、僵蚕、姜黄调畅气机,宣泄郁火。加柴胡、香附以增强舒肝解郁,条达气机之功。又加栀子豉汤,以豆豉宣郁热而展气机,山栀利三焦而泄火。诸药相合,使气达火泄,邪有出路,故四剂而愈。

(二)温病火郁,疹出不畅

徐XX,男,7岁。1978年3月10日往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二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未下,舌干绛起刺,脉弦细而数。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克,僵蚕6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钩藤15克,生地30克,紫草10克,元参30克,芦、茅根各20克,生大黄粉(冲)3克,安宫牛黄散(分二次冲)0.5克。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三剂而愈。

分析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外行,郁于肤表血络而发疹。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虽已出二日,仍见隐隐约约,不能完全透出。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不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故咽肿且痛。郁火扰心,乃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泄越,恐有热陷心包之虞。火郁津伤,故舌干绛起刺。大肠液亏,燥屎内结,乃致大便四日不下。脉弦细而数,亦是火郁阴伤之征。火热内郁,灼伤营阴,治非凉营育阴,宣畅气机不可。

方中生地、元参、茅根、紫草能凉营育阴而行血。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肠,使燥屎下而气机畅,则火郁可发。芦根清热生津。更加安宫牛黄散清热开窍醒神。诸药共用,内清外透,使郁火宣泄有径,故一剂即疹透热减。因其躁扰已除,乃去安宫牛黄散,再服三剂,以祛余邪,复津液。加北沙参甘寒生津,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以焦香醒胃,促其脾胃功能恢复,前后四剂,邪退正安。

(三)温病误治,火郁神昏

黄xx,男,43岁。1976年3月18日会诊。

感温六七日,持续高热,曾注射青、链霉素,并投服大剂寒凉药物,如:生石膏、黄连、广犀角、紫雪散、安宫牛黄丸之类,连投无效,病反日深,遂请会诊。

证见:高热不退,头微汗出,遍体无汗,四肢厥逆,胸腹灼热,神昏谵语,小溲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舌红苔黄糙厚,脉沉数有力。其证温邪本在气分,过用寒凉之品,阳气被遏,升降无权,火郁不发,邪热反被逼入营,最畏痉厥之变。急当透气分畅气机以调升降,通腑实宣郁火以醒神志。

处方:蝉蜕6克,僵蚕6克,姜黄6克,生大黄粉(冲)3克,薄荷3克,杏仁6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芦根30克,九节菖蒲10克。

二剂遍体小汗,热退身凉,脉静神清,告愈。

分析此患者温邪初在气分,本宜辛寒清气,达热出表。而误用黄连、广犀角、紫雪散、安宫牛黄丸之类药物,反成凉遏之势,邪热外达无路,乃被逼入营。火郁于里,故高热不退,胸腹灼热。郁火上窜,熏蒸头面,则但头汗出。气机闭塞,阳气不达四末,而致四肢厥逆,热深厥深是也。热闭心包,乃见神昏谵语。郁火灼津,因而小溲短赤,大便不行。舌红苔黄糙厚,脉沉数有力,均为气分火郁之象。虽有神昏谵语,不可从营分治疗,若仍误投安宫牛黄丸之类,则愈凉愈遏,郁火外泄无期,反致病深不解,势必动风痉厥。急当宣其气分,发其火郁,则营热自除。

方中蝉蜕、僵蚕、薄荷、银花、连翘皆轻宣之品,轻清宣透,导邪外出。更加杏仁以开肺气,姜黄以行气血,大黄以通腑气,菖蒲辛香醒神,芦根清热生津。诸药相合,宣畅气机而使郁火外达,故二剂则遍体小汗,热退身凉,脉静神清,化险为夷,其病霍然而愈。

自:中医杂志1980年第10期

(0)

相关推荐

  • 《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璿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 9 8 6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 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 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 条分缕析, 计 ...

  • 升降散为冶温、郁热之总方

    ​升降散为治温.郁热之总方 分类: 时方集粹 标签: 升降散 导读:升降散一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作者言其为治疗温.郁热之总方.我曾治疗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而服用众多中西药物无效的发烧患儿 ...

  • 古方升降散

    一.温病总方升降散的组成 清代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升降散:蝉衣6克,酒炒僵蚕5-8克,川姜黄6-9克,大黄2-6克.(僵蚕有一定的毒性,一般不用于散剂) 国家级名医蒲辅周先生甚为赏 ...

  • 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_赵绍琴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 ...

  • 【赵绍琴:火郁证的治疗和体会】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 ...

  • 【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整理者/刘景源 ⊙ 编辑/王超 ⊙ 校对/邓楹君 导读:"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 ...

  • ​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小白郎中 中医医案.中医医话.学中医参考文章. 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参考学习. 3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导言:"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 ...

  • ​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强烈推荐)

    天医堂推荐搜索 火郁证 赵绍琴 导读:"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

  • 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强烈推荐)

    ▶中医书友会第462期(第645期回顾)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整理者/刘景源 ⊙ 编辑/王超 ⊙ 校对/邓楹君 导读:"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 ...

  • 不依靠特效药,赵绍琴老师谈中医治疗白血病

    导言:<我不是药神>作为目前为止评分最好的国产电影,讲述的就是关于白血病这一疾病.对于白血病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咱们中医界的赵绍琴老先生三十年来不断探索和总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中医药治 ...

  • 赵绍琴运用升降散治疗血液病的经验【转载】

    赵绍琴运用升降散治疗血液病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624人已读 欲散血分之郁热必调气机之郁滞 升降散,方出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全方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四味组成,是杨氏治疗外感 ...

  • 赵绍琴:升降散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I导读:升降散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本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