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经常有人问我:如果希望在投资上取得更大进步,应该学些什么?
我总会用五个字来回答:
功夫在诗外。
想做好投资,甚至把投资当作职业,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金融知识,或者说大家通常理解的「投资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给一个公司定价,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但如何给这个公司定价呢?
DCF(现金流折现模型)也好,PE(估值倍数)也好,这些数学公式其实都很简单。但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参数呢?
同样的公式,不同的参数,会让计算的结果大相径庭。
但为什么大家会用不同的参数,就来自于书本之外,来自于一个人的认知,来自于一个人对商业的理解。
甚至更深一层,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1.
在《当下》中,我画过一张图。
这张图的左半边,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各种因缘条件一时聚合的产物,「我」本身,只是这些因缘条件中极其微小的一个因素。
这些因缘条件,包括「我」本身,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身处其中,既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
如果用这个方式来看待投资,你会发现:
一个公司从小到大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懂了一个公司,但很可能只是找到了一个局部的因果关系;
一个公司股价的变化,除了公司的基本面外,短期更是受到了市场参与者情绪的影响。而这些参与本身又进一步影响股价,这就让短期预测变得无比困难;
一切都在变化,今天的好公司可能 10 年后不在,看起来一切向好的趋势也可能瞬间瓦解;
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
再来看图的右半边,这是我们感受到的世界。
大的圆圈(代表世界)没变,但是「我」变得大了很多很多,甚至快要充满了整个圆圈,而且整幅图也没有流动和变化。
用这个视角来看待投资:
你会觉得今天的好公司明天还是好公司;
你会认为自己能预测市场的走势;
你会自信自己的投资水平超过市场 80% 的参与者;
你会抵制一切与已有认知相反的信息;
你会觉得自己能承受 30% 的波动;
……
2.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投资哲学。
我们的每一条投资理念、每一次投资决策,则是从这个投资哲学发展而来。
《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文字中,就充满了上面那张图的影子。
在第一讲《钱是从哪儿来的?》中,有这样一段话:
太多人把投资理财当成了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而忘记了只要我们在做投资,我们就是把钱扔到一个非常真实的、希望用这笔钱创造更多财富的组织里。
比如很多人在买 P2P 的时候,只会盯着收益看,觉得这是一个「投入 1 万块能返回 11000 块」的「理财产品」——但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神奇的机器,把钱扔进去一年之后就能返回 10% 的回报,而只有真实的、创造财富的公司、人与双手。
这里我想说什么呢?
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我们转的,它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投资这件事的本质,是在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把我们辛苦积累的本金放到那些能利用这笔钱创造更多财富的组织里。
在后面的课中我们一直所说的——「买股票就是购买了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在不断强调这一点。
在《哪种投资方式的回报最高?》中,我这样写道:
当我们说「股票是长期表现最好的资产」的时候,其实有两件事值得你注意:
第一,这里的「最好」,指的是股票作为一个集合、一个大类、一个一篮子的打包产品来说的。实际上任何一个个股,都有可能价值毁灭,长期归零;
第二,「长期」表现最好,但是这个「长期」有多久,我们往往很难知道。
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是始终在变化的,现在的好公司未来可能归零,即使股票的长期收益最高,这个「长期」有多久,我们也很难知道。
因此,你需要通过分散、资产配置等方式,来帮助自己的投资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活下去。
在《为什么股市中多数人都赚不到钱?》中,我们用铅笔、麦当劳咖啡和苹果公司的例子告诉大家:
人对绝对数字的感知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尤其是对一些本身就很难估价的东西。人对一个东西价格的判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我们以为我们能准确的知道一家公司值多少钱,但其实,给一个公司准确定价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
在《如何选择好资产?》中,我们举了创业板的例子:
2010 年 6 月,肩负着中国「纳斯达克指数」使命的创业板指数发布,由最具代表性的 100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组成。
如果我们当初把资金分成 100 份,分别购买这 100 只股票并持有到今天,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呢?答案是年化 7.77%。
我们再把这 100 家公司的股票涨幅做个排序,其中排名前三名的股票分别是亿纬锂能、东方财富和爱尔眼科,它们的年化收益分别为 45%、42% 和 41%,从 2010 年 10 月到现在的 10 年里,分别涨了 30~40 倍。如果你能在当时挑中这三只股票,你就会获得巨大的收益。\我们把标准放宽,假设我们能选中这 100 家公司中收益靠前的 20 家,它们的平均年化收益是多少呢?答案是 22%,也是非常不错的投资成绩。
但如果我们不幸选择了剩余的 80 家公司呢?它们的平均年化收益是 0.6%,还不到 1%,而且其中有 30 家还是亏损的。
经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人类有天生高估自己的倾向。如果冷静下来从统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有 3% 的概率能买中亿纬锂能、东方财富和爱尔眼科,只有 20% 的概率能挑中前 20 家公司,更大的可能是,我们会选到那 80 家公司,10 年白干,甚至亏损。
右图中的「我自己」,能在 2010 年挑中亿纬锂能、东方财富或爱尔眼科,但左图中的「我」知道,我大概率买到的是其它那 80 家公司。
3.
上周和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们为什么用「四笔钱」的方式,来替代传统金融行业普遍采用的「风险调查问卷」。
答案依然与这张图有关。
「四笔钱」更接近客观世界。
我们把自己的钱,根据不同的用处、目标和风险偏好,分成不同的账户分别管理。判断这些问题,客观因素多于主观。
这样也带来一个另外的好处,如果我们给一笔钱做好分类,就像在心里给它打了一个标签一样,会对这笔投资产生更正确的期待。
比如你把钱归类为长期投资,那么如果这笔钱产生了账面浮亏,你会更好接受,因为长期投资的波动就应该是大的,浮亏是正常的。
这样的方式也能让你在市场狂热、想投入更多本金的时候问问自己,这笔钱是不是短期会用,是不是真的适合做长期投资。
与此相反,「风险调查问卷」就相当主观了。
在牛市的时候填写调查问卷,大家都觉得下跌 30% 完全能够承受,但真的到了熊市,即使只跌了 15%,可能我们已经非常恐慌了。
在风险测评问卷上填写下跌 30% 很简单,但我们很容易低估真的下跌 30% 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用 Excel 来做压力测试,但无法模拟当我们真的投资失败回到家,看到家人失望表情时的心情。
4.
前两天我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播客(《晚风说》),节目中 Jade 问了我一个问题:
在你过往的投资收益中,运气的成分有多大?
我的答案是:超过 50%。
这不是谦词,我是真的这样认为的。
我热爱投资,因为它是非常好的修炼场。它无时不刻地把我的缺点和脆弱暴露出来,不断提醒它们的存在。除非我变得更好,否则就会被市场消灭。
另一方面,投资也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从上面那张图的右侧,慢慢走到了图的左侧。
我愈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世界我们所能掌控的其实很少,而我那所谓的投资成功里,也可能有太多的运气成分。
反过来,这也让我对投资、对世界更加敬畏,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用不断进化的指数基金来投资好资产,尽可能多地待在市场里、利用一些极端化的价格做一些高卖低买,不预测、做好应对,不断进化这个体系,并且坦然接受未来的各种结果。
本周操作
无
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189 期,最新的资产是 7,558,224.72,基金净值是 1.4736,本周增长 2.37%。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