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Grad Show 2021 | 武蔵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学科 2020年度优秀毕业作品
前身为帝国美术学校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建校于1962年,是一所位于日本东京都的美术造形教育综合性私立大学。自创立以来、学校秉持着培育具备广域教养、优秀人格、以美术、设计为中心的各造形领域专家之理念持续至今。重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融合、「真正达至作为人之自由的美术教育」、「培养有教养的美术家」的建学精神、是在即便成为日本国内最大规模造形教育大学的当下、也将以恒的坚持。学校包含美术和设计11科学科配置、与东京艺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并肩日本顶尖美术大学御三家。也与多摩美术大学、东京造型大学、女子美术大学、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并称为东京五美大。
视觉传达设计学科
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在于不把传达停留在视觉的水平,而是希望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各个感官角度实现“传达”的目的。通过探索创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信息的沟通理解。如今,除了文字印刷、图像等视觉语言外,影像、互动工具也开始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工具。特别在数码技术不断渗透的现实情况下,各种产业环境和文化信息也在发生改变。这也决定了,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和高度审美表达,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武藏野大学还希望学生成为创新推手,成为新时代设计领域的拓荒者。
主任教授的致辞
应用博士谱将音乐可视化
By:赤堀映瑠
指导教员:寺山小组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乐谱之一是以西洋为起点的五线谱,东洋也有传统的乐谱。佛教音乐中声明(僧侣们的声乐)的乐谱,称为博士。博士是用墨线表示音高和旋律,将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用墨线的方向来标记。大致分为用直线表示音高的五音博士,和将旋律的形状用象征符号来表示的目标博士。和五线谱的最大差别是,标记在视觉上的明确性和灵活性,例如半音阶和微分音阶,五线谱经常使用特殊的位移符号,但博士谱可以用墨线的摇摆从视觉上来描绘旋律的微妙变化。
本作品是利用博士谱的基本构造制作的记谱装置,试图在视觉上描绘出五线谱无法完全表达的声音的摆动。此外,作为一个样本,还将记录与声明相通的演奏形式“合唱”的声音,并将焦点放在因声音的摇摆和重叠而产生的音乐的细微变动上。
影像,装置,书籍设计
LINE -from water-
By:伊賀さな
指导教员:白井小组
谁都能画的线。我的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凭借这个执念一直在画线。过程中,对不停运动的水的形状产生了兴趣,于是决定用线条来捕捉瞬间的形状。将画线的意向知行语言化的同时,加深自己对线的理解。从中,我发现自己正在用线条追踪水面的“影子”。因此产生了两种线,一种是在理解了理性的水的构造后画的线,和为了追求从自己自身产出的瞬间而画的线。最终,我摸索出了一种将水面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法,作品的目标是让观者通过我的线条感受到水面。
作为毕业作品主题的这条线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会将其作为一生的主题来面对。
绘画,书籍设计,表演
风的造型·放风筝的思考
By:神田 つぐみ
指导教员:白井小组
过年的时候,久违地放了风筝。我以为自己很快就会腻,就把风筝一直往上放,没想到一放起来就忘记了时间,呆呆地仰望着天空和以它为背景的风筝。那是一种不属于自己内心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在风的吹拂下,风筝浮了起来,眼看着它越飞越高,那种兴奋和爽快的感觉很特别。
我的这个作品是“游戏风筝”。但是从古代开始,风筝就被用于渔具、战具、神具和玩具等各种目的。调查了历史上和当今的放风筝活动,发现日本有“仪式性放风筝”的习俗。此次的毕业作品从风筝的历史,在日本全国的分布以及造型的奇特性都刺激着我的好奇心,同时从放风筝时不可思议的感觉,人们为什么会放风筝这个根本的疑问出发,进行调查,整理成一本书籍。
书籍设计
两朵向日葵
By:佐藤梨夏
指导教员:寺山小组
主人公HINATA是在被封锁的公共住宅区生活的少年。因为某个契机,某个契机,和朋友AOYI一起乘上了巴士,走出了宅基地。
本作品是描写两人寻找各自重要东西的动画作品。
随着故事的展开,真相大白的时候,少年们会想些什么呢?请边想象边欣赏这个作品。
动画,影像
关于圆环和流转的日本时间的探索
By:種村すぎ菜
指导教员:寺山小组
我喜欢日本流动的时间。我从小住在有一片竹林的家里,在亲近自然的四季中长大。因此,即使生活在泥土气息淡薄的东京,偶尔会突然眷恋自然。春天看樱花,明年也想看同样美丽的樱花;秋天看红叶,明年也想看同样美丽的红叶。我认为,日本四季的循环和变化之美,直接表现了在日本流动的时间。在这样的假设下,日本对时间的理解,其本质就在于“圆环与流转”。我的毕业作品源于我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接触茶点和文明开化以前的天文历学的过程中,我对现代均一化的衡量时间的方式产生了疑问,同时也被日本人生活中丰富的时间所吸引。之后,我接触了古今东西的时间论和禅宗等东洋哲学,在深入思考后发现,日本文化中对于时间的感觉有两个核心概念,分别是“圆环:不停重复”和“流转:不停变化”。开始整理后,我将迄今为止收集的图像和分类进行组合,编辑了日本文化的时间表象,将其可视化,成为传达日本时间之美的书籍。2020年,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时间”。在日本这个“此时此地”,有怎样的时间正在流逝?已经流逝?希望这个作品能成为重新审视自己度过的时间的契机。
主观性色彩之美
By:濵田汐音
指导教员:寺山小组
好看的色彩使用究竟是怎样的配色呢?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美丽的颜色。从大自然的颜色到人造的颜色,各式各样。
其中有让人觉得格外美丽的色彩组合。但这种感觉并不是共通的,最多只能算是我个人的感觉。
一般认为美丽的配色都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法则,前人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们也分析了配色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践。为此总结方法论和配色模式的书籍已经出版了很多。不过,这种普遍的美丽配色大多是指和谐的色彩状态。
但是,即使在不和谐的状态下,我有时也会被某种配色所吸引。这种个人的感觉不是客观的,也不能仅在上述的色彩协调法则的范围内谈论。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自己也无法清晰地捕捉它的轮廓。
每次面对颜色我都记起这种暧昧的感觉。我想要控制自己并找出这种感觉的原因和规律。
此次的毕业作品是对这种主观的美丽配色进行探索,明确属于自己的色彩法则的实验性研究。
研究并没有在感觉的原因“单纯的由于兴趣爱好的配色”而结束,基于Johannes Itten和Josef Albers的色彩论,进行了基础色彩训练和知识学习,同时针对主观性的色彩之美展开各种实验。
平面图形
《汉语表记的制本与版面造型的变迁研究~以南宋刊本为中心~》
By:许梦蕾
我很喜欢被文字所描绘出的世界,这些文字的载体就是书籍。
在日文中常用typography这个词来表示与文字相关的设计。但在中文或者日语中并没有typography(通常被译作文字设计、字体排印。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暂以“中文造型”一词代替)的代用词。我开始思考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形式背后,是如何从零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最初的中文造型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抱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以中文造型为主要对象,研究与其相关的制本及版面造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为宋刊本之美所倾倒,其中以“书棚本”为最爱。为了探究其造型之美,我通过数值化的版面分析、对雕版印刷实地的考察以及对其雕刻手法的具体分析,来理解传统的中文造型之美。
现在中国的中文字体都已经变成了简体字,排版方向也从竖排转变成了横排。但是我认为,随时代之变而变之物有之,随时代之变而不变之物也依旧存在。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研究,通过对雕版印刷刊本的分析和理解,将传统中文造型之美背后的谜题解开。希望能够赋予它新的存在方式,让其能够在当下及未来的媒介下,源远流长。
论文、排版、字体设计
(主査:白井敬尚/副査:古堅真彦)
年轻人用语
By:竹間祐佳
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的用语是语言混乱的代表。文化厅发布的《关于国语的舆论调查》(2019)中记载,针对“觉得国语混乱吗?”这一问题,有66.1%的人回答“混乱”,另外对于“国语的哪里混乱?”,有61.3%的答案是“年轻人用语”。像这样的舆论调查所显示的,年轻人的语言被负面地认为是语言的混乱,将这种负面的状况视为问题的先行研究有很多。
虽然有这种正面的关于年轻人用语的先行研究,但是以年轻人语言为主题的先行研究数量很少,研究的积累也不够充分。在日本,关于对年轻人用语的先行研究的定义,多为引用米川扬威的《年轻人语言思考》(1996)中的内容,对于年轻人语言研究的意义从被1990年代开始被提倡,至今已有20年以上没有更新过。
本作品是从与先行研究不同的新观点出发,分析年轻人用语的意义传达方式,劲儿明确年轻人语言研究的意义,目的是在媒体激烈变化的当下,对同样急速变化的年轻人用语做重新定义。
首先,参照米川明彦(1996)的定义,结合随着媒体的发展而急速变化的交流方式,尝试对现下的年轻人用于进行再定义。
其次,明确米川明威(1996)的定义中,年轻人用语中被称为“NORI(日语中指配合当下的氛围做出的合适反应)”的具体功能,表明年轻人用语的传达意义的方式是如何达成的,明确有享受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活用语言的根源性功能这两方面的姿态。由此指出,对于年轻人用语是语言混乱的表现这一社会问题,是错误的看法。
论文
(主査:寺山祐策/副査:石塚英樹)
关于陕北地区视觉交流媒介,民俗剪纸:意义结构的解剖与视觉语言的分析
By:ZHAO YAN
人类是处理符号的动物。陕北地区的民俗剪纸是诉诸视觉的“共通语”。多种多样的主题汇合形成符号群。在每年的节日活动和人生大事中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因此,民俗剪纸对陕北地区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剪纸研究者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民俗剪纸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和意义做了先行研究。
本研究并不是对剪纸主题的“赋予意义”进行考察,而是关注符号组合的“语法”。既有的符号通过新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意义。基于创作者的目的,对约300件剪纸资料进行分析。在分析图像群的意义结构的基础上,对“传达”的视觉操作做了考察,注意到剪纸的折线配置中的数学原理。
此外,2009年民俗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数据记载的单一化问题,本研究尝试对剪纸的文化财产保护进行数据库的记录和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论文,平面图形
(主査:寺山祐策/副査:古堅真彦)
时代所致的图象元青花纹样视觉文化的探究
By:テイ シン
中国的陶瓷器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元代的青花瓷是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品。元青花瓷是背负着政权被外来民族夺取的时代背景的元代工匠们,使用含有钴的颜料,在白底上描绘图案烧制而成的瓷器。图案显示了统一的图象过程。隐藏在元青花瓷背后的文化要素,在纹样上表现得丰富多样。
我想通过对元青花纹样的探究,明确元青花的纹样究竟在表达什么。为了阐明这一点,必须分析其特征与元代思想,以及与社会影响的关系。另外,通过分析元青花纹样的视觉逻辑和特征,可以发掘元代的视觉语言,也就是陶工创造艺术的理念和形式。
论文
(主査:寺山祐策/副査:新島実【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客座教授】)
Class VisCom – The Portfolio Lab 作为'设计现场'开展的海外视觉传达作品集培训平台。平台精选行业中教学经验及成绩优异的导师,开展不同细分专业特点的班级,为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艺术留学选择。更多详情扫描以下班级申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