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苑拾珍第二期:尘封的记忆--甲骨往事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期殷苑拾珍将为您揭开尘封的记忆,回顾甲骨文发现背后的故事。
自从殷王朝灭亡后,殷都夷为废墟,被掩埋在地下无人问津。在20世纪以前, 殷墟的具体地点及范围无人知晓。直到1899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这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都才闻名于世。
清朝末年,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种时,经常从农田中挖出一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其中有的甲骨上还刻有文字符号。当时,这些挖出来的甲骨,有的被用作肥料,有的被用来填塞枯井,有的被磨成粉末作为治疗破伤的刀尖药,也有的被当作“龙骨”成批卖给中药铺。安阳一带多产药材,城中有几个中药铺,常常派人下乡收购药材,“龙骨”就是他们收购的一种。据说,药铺所购“龙骨”一般不要有字的,因此,小屯的农民常把甲骨上的文字符号刮掉才卖。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因病服药,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王懿荣是位著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的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便将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起来。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王懿荣对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投井自尽以身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也没留下有关的论述。
1902年10月,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将父亲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刘鹗,字铁云,是清末有名的小说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平生喜好收藏金石甲骨。他从自藏和新得王氏甲骨合计5000多片中,挑选出1000多片,精心拓印,于1903年10月石印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中国甲骨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部著录书。虽然书中也收入了一些伪品,但至今仍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刘鹗在序中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并试释了40多个字,其中有34个识对了。但总的来说,当时甲骨文的识读还是个谜。
早期的甲骨收藏家所得之物,都是从古董商人手中购来的。这些人为了以甲骨牟取暴利,便对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诡称甲骨出于河南汤阴或卫辉。当时王懿荣、刘鹗等人都相信了他们的假话。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一度也曾认为甲骨出自汤阴,但随着搜求甲骨文数量的增多和对甲骨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开始怀疑这一说法。经过细心探访,1908年,他终于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1915年春天,罗振玉亲自到安阳探访,成为中国第一个发现小屯村一带是殷墟、并第一个踏访殷墟的学者。
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不仅引起中国国内学者的重视 ,也引起了外国驻华机构、商人和学者的觊觎。他们乘清末统治者腐败无能之机,采用各种手段从见利忘义的奸商手中获取甲骨文,以至殷墟数以万计的甲骨被私人非科学地挖掘,并流失海外。
迄今为止,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总数已有15万片之多。由于历史原因,殷墟甲骨先后流散到12个国家,为100多个机构和私人所收藏,其中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共计70余个,总计26000余片。所藏甲骨数量以日本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00多片;其次是加拿大8702片、英国3089片、美国1882片、德国715片、俄罗斯199片、瑞典100片、法国99片、瑞士99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韩国6片。殷墟甲骨为那么多国家所藏,这在世界古文字收藏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足见其所具有的考古、证史、补史的研究价值是何等重要。
在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中,有四位的名号中都带有“堂”字,因此被誉为“甲骨四堂”,他们分别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他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收集总数近2万片,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所著《殷虚书契考释》,释甲骨文字达561个,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释字原则,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是初期甲骨学研究中的一大进步。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他编纂的《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等论著,代表了甲骨学草创时期的最高水平,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董作宾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县人。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和《甲骨文合集》等著作。《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5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7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阳殷墟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