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香扇|茶人茶事茶道趣谈☞陕西文化网

2020年10月13日 18:48:11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885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民间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古代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均喜爱饮茶、品茗。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饮茶习尚。

古人对品茶的要求颇高,不仅要有好的环境,好的山泉水,还要有好的茶具。不过这些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品茶的人共聚,这样,才会达到品茗意境的最高境界。

清代时期,文人雅士将饮茶、品茗上升为一种典雅的文化艺术活动,甚至订出一整套“清规戒律”。明朝遗老冯正卿在《岕茶笺》中,提出饮茶“七忌”与“十三宜”,堪称品茗艺术的集大成者。

(古人品茶图)

(古代煮茶用具)

饮茶“七忌”:一、“不如法”,烹饮皆不如式得法;二、“恶具”,饮茶与烹茶最忌讳茶器、茶具粗恶不堪;三、“主客不韵”,饮茶亦忌主人与客人举止粗俗鄙陋;四、“冠裳苟礼”,饮茶者衣冠服饰要合乎礼法;五、“荤肴杂陈”,饮茶品茗贵在清心安意,饮前不能染荤腥影响品茶滋味而兴致顿消;六、“忙冗”,品茗甚忌繁忙心绪杂乱;七、“壁间案头多恶趣”,品茗的环境布置要宁适,力戒粗俗不堪。

饮茶“十三宜”:一、“无事”,要有闲暇功夫;二、“佳客”,饮茶的客人须是高雅博学之士,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又能真正品玩茶理;三、“幽坐”,环境需清幽;四、“吟咏”,需以诗文助兴,往来酬唱;五、“挥翰”,饮时更需挥毫泼墨,题诗作画;六、“徜徉”,闲庭信步,时饮时啜,体会闲情逸致;七、“睡起”,饮者小睡甫起,一枕清梦,另有一番情趣;八、“宿醒”,饮者如宿睡未解,神志朦胧,则少饮香茗;九、“清供”,品茶时须有清淡的茶果佐饮;十、“精舍”,环境需清幽雅致;十一、“会心”,品茗时贵在对饮茶艺术、品位能心领神会;十二、“鉴赏”,精于茶道,悠悠品赏茶的色、香、味;十三、“文僮”,饮茶时需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关于茶树的发现和起源有多种版本,比较集中的有五种说法,分别是浙江、云南、四川、川东、西南。

起源浙江。这种说法认为浙江有闻名的西湖龙井茶,还认为茶文化也源于江浙一带,江浙一带是我国茶文化最普及和最发达的地区。

起源云南。这种说法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发源地,西双版纳是动植物王国,境内也发现有大量原生的茶树种类,因此这种说法最具有说服力。

起源四川。这种说法来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记载:“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意思是秦朝将四川纳入统治范围之后,人们才开始喝茶。那么在秦朝统一之后,四川人就开始喝茶了。

起源川东。这种说法来自于陆羽的《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意思是在巴山峡川的地方有两人合抱这么粗的古老茶树。因此被认为茶起源于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之间,至于是否有人采摘这古老茶树的茶叶作为饮品,则没有被考证。

起源西南。这种说法认为,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是因为茶树的种植范围比较大,准确性比较高,为多数人所接受。

一、陆羽与茶学教科书《茶经》

陆羽生活在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茶学大师,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专著。他本人因为对中国茶文化的巨大贡献,而被人们尊称为“茶圣”。

陆羽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3岁的陆羽被遗弃在西湖边,幸亏遇到了竟陵龙盖寺的住持僧智积禅师。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智积禅师就用《周易》占卜给他取名,占卜得到了一个“渐”卦,那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按照卦词给取名为陆羽,将“鸿渐”作为他的字。此后,陆羽在暮鼓晨钟的佛教文化氛围中长大,学会了煮茶并对茶的喜爱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因不喜欢寺院中的生活,在12岁那年逃出寺庙后浪迹天涯。

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推荐陆羽去做隐士邹夫子的学生。几年之后,陆羽学成下山,和朋友一起云游四海,途径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一路走来与各地村老、茶农研讨茶事,并将收集的各种茶叶制成标本,再将途中有关茶的见闻轶事记录下来,“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以“茶记”形式积累宝贵的经验。公元758年,陆羽到南京栖霞寺后不久,又去浙江吴兴隐居写作茶经。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和总结,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教科书《茶经》。

陆羽在《茶经》中全面叙述了茶区的分布、对茶叶品质高低的鉴别、介绍如何用不同的水煮不同的茶,还推介了很多名茶等等。《茶经》还对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自问世之后好评如潮,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陆羽)

二、名茶还需好水泡

古人对于煮茶的水也非常讲究,因为用上好的水煮茶会让茶叶本来所含的苦味成分变淡,然后又从淡后回甜直到释放出茶叶的精华。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陆羽在茶经中将泡茶的水分为上、中、下三等,可见水对泡茶的重要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妙玉之口也讲了煮茶注重水的类别。第41回里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可见上好的水煮出来的茶还有轻浮的感觉。

(红楼梦妙玉雪水烹茶)

不同的水,煮出来的茶的味道大相径庭,因此自古至今人们都在寻找最适合煮茶的水。唐宋时期喜欢从地下取水,明清时期喜欢向天汲水,而且更加苛求水的特质和水的类别。“首推山水,江水次之,井水为下。”己成为古人选择煮茶用水基本遵循的原则。

三、迢迢万里的茶马古道

饮茶之风在唐代兴起之后,大宗的茶叶贸易就出现了。为了将茶叶送到需要的地方,人们常常要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路程,其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以茶叶为主的贸易商道,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唐宋至民国时期汉族和藏民族之间以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主要分南和北两条道(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进入西藏。川藏道是以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进藏;南线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进藏。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几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分为川藏、滇藏与青藏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地跨川、滇、藏、青,向外延伸至南亚、中亚、东南亚,西亚,远至欧洲甚至东非红海海岸。

四、品茶不及斗茶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国时期,饮茶就已经蔚然成风。到了唐代,有钱有闲的人对于茶不再局限于“品”,而玩出了一种新花样叫“斗茶”。

所谓“斗茶”,就是三五好友,各自带着自己的茶叶,轮流烹煮,之后进行评点分高下,三斗两胜。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汤一起喝下。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茶水的颜色,二是茶水表面泛起来的泡沫。茶水的颜色一般以纯白色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为次之。如果茶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茶水表面泛起来的泡沫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汤花泛起来之后水痕出现得较早的失败,较晚的得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制作茶饼的时候,茶未研碾细腻,工序恰到好处,那么汤花就会匀细,好像“冷粥面”一样,可以铺满茶杯的边沿,久聚不散,被称为“咬盏”。相反,汤花很快散开,那么茶水与茶杯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

(三五好友斗茶情形)

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北宋时期的文人都非常喜欢斗茶,文学家范仲淹曾作有《斗茶歌》:“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描绘了当时武夷山斗茶的盛况。

苏轼也写过和斗茶有关的诗:“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到了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甚至创作了以“斗茶”为题材的《斗茶图》,将这一独特的茶文化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赵孟頫斗茶图)

五、茶人与茶事

历史上有不少有趣的茶人与茶事。

1、诸葛亮与普洱茶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征讨孟获,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村,士兵因为江水中的瘴气中毒而体弱无力。就在无计可施时,当地的老百姓送来姜茶汤,士兵喝了后全都没事了,居民告诉诸葛亮,只要把两片茶叶含在嘴里,过江时就不会因为瘴气中毒。事后诸葛亮就命大将王平去采购茶籽,王平在当地人帮助下去哀牢山采购了十驮茶籽,在部队南下途中,每到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诸葛亮除了体察民情安抚民心和传授农耕技术外,还赠送茶籽教他们预防瘴气的方法。

诸葛亮一路南下所经之处都是不毛之地,唯独经过斑鸠峰时看到青山碧水的好风景,不禁想起家乡隆中的茅庐,于是提笔写下了“思茅”二字。当地酋长请求诸葛亮给取个地名,纳入蜀汉的统治范围,诸葛亮就给了“思茅”二字作为地名,就是后来的“普洱”。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又派人去云南普洱大面积种植茶叶。

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兴茶之功,当地百姓还将他尊为“茶祖”,定为每年的6月19日是隆重的祭祀日。据云南《普洱府志》记载,普洱的茶文化是诸葛亮到来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最大的一株茶树王,清代时仍然存活着,据传是诸葛亮亲手所栽。

(诸葛亮与友人品茶论道)

2、第一女茶师李冶

被称为第一女茶师的李冶,原来是江南一带的名妓,在歌舞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后来看破红尘出家皈衣。据传茶圣陆羽曾去会访李冶,李冶给陆羽倒了一杯茶,没想到陆羽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这么庸俗啊。” 李冶不解:“你我从未谋面交流,陆先生何以断定我是庸俗之人?” 陆羽说:“从这杯茶断定!你居住的吴兴,啄木岭茶名扬天下,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历代的贡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样,岂不是庸俗啊。” 李冶被陆羽这么一说来了兴趣:“茶还有道俗之分?”陆羽说:“当然,茶的好处我就不再多说,泡茶一定要有五美,味美、器美、火美、饮美、境美,只有境界和修养高的人才能泡出好茶啊!”李冶听了后服了九分:“你还没喝,怎么就能断定呢?” 陆羽说:“茶水煮开的时候,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和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给我,以至茶叶浮水,茶香未出,这说明你在泡茶的时候不专心,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后恍然大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后来李冶领悟了茶道并经常与陆羽煮茶论道。多年后,李冶烹茶煮茗的声名也传遍四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茶师。

(中国第一女茶师李冶)

3、王阳明喝茶设县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正德年间,广东和福建交界的南靖县有很多马贼,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治安,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左佥都御史,领军前去平定。王阳明的大军才开到不久,马贼就逃入广东。王阳明担心自己军队撤回之后马贼又会卷土重来,而南靖县距离马贼的活动地带有两百公里,鞭长莫及,要是将大军开到广东,马贼又躲在深山老林中,难以抓获。于是他命大军先安营扎寨,等过几天再说。一天晚上,王阳明去拜访当地比较有名的叫曾敦立的人,将自己目前的处境告诉了他。曾敦立笑而不言,只是满满的倒上一杯茶说:“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杯茶请御史大人喝了。” 王阳明连连推辞说:“茶水满杯,不方便饮用。” 曾敦立这时拿出一个空杯,将一杯茶分成两杯。王阳明茅塞顿开,喝完茶道谢后就回去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皇帝,建议将南靖县一分为二,增设新县,这样就能控制马贼了。这个新设的县就是平和县。后来平和县的百姓为了纪念王阳明,专门建立了“王文成公祠”(王阳明去世后谥号“文成”),而王阳明喝茶设县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4、董小宛和茶泡饭

金陵八艳董小宛,聪明灵秀,据说她对品茶非常讲究,自从嫁于冒辟疆之后,二人每日悠哉游哉地生活,还常常采茶、烹茶、品茶。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述:“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焦叶,遂罢饮...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岕)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具有片甲蝉翼之异”。因为冒襄不胜酒力,董小宛就成为了泡茶的能手。她到冒家之后,二人都十分喜欢品岕茶,岕茶与绿茶有些不同,色泽有点偏白,但烹好的茶滋味甘鲜、香气扑鼻。

董小宛还有个爱好,吃饭时用一小壶茶水泡米饭吃。据《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记载:“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可见董小宛用茶水泡米饭吃是南京人的食俗,米饭汲取了茶汤之后,变得软软糯糯,米饭的香气与茶叶的馥郁融合在一起,美味可口。

(董小碗和冒辟疆)

5、卢仝和《七碗茶诗》

隐居在少室山唐代诗人卢仝被称为“茶仙”,好茶成癖,毎天无茶不欢。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

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又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的新茶之后,诗兴大发,挥墨写下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七碗茶诗》被后人称为难得的好诗,有不可多得的意趣。它道出了茶的功效,饮茶时的畅快,更道出了接受友人馈赠后的喜悦。

6、制茶高手张岱

明末清初的张岱从小受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带着浓浓的文艺气质,可他偏不当个正经的文艺青年,而当了制茶高手。

张岱从小时起就确爱饮茶,泡茶时常用各种泉水泡各种茶,“兰雪茶”就是他混搭泡出来的,这一款胜于奶茶的“兰雪茶”,当时在江南声名鹊起,是茶商们的抢手货。

张岱在《陶庵梦忆》记述:“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早前张岱经过斑竹庵取泉水喝后,觉得这么好的水不知道拿来泡茶如何?玩心即起,取泉回家放置三天去味后,待泡茶时又突发奇想加入茉莉花,他还改变了以往的冲泡方式,先倒入一点沸水搅拌,等凉透后又用沸水猛冲,竟意外发现,这样最能带出茶香,尤其倒入白素瓷杯中,茶叶和茶水就像一技枝水中的兰花夹着白雪一样倾泻而下。张岱命名其为“兰雪茶”。

颇为自得的张岱,在兰雪茶的基础上,又开始新一轮的混搭。他专门养了一头牛,专取牛乳加入兰雪茶里慢慢烹煮,最后煮出了“兰雪奶酪”,茶香清淡,乳香浓郁。

(图为张岱)

7、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历史上宋徽宗爱饮茶可是出了名的,更有名的是把贡茶当作考察下属官员的手段。许多年轻人想要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先得跑遍全国各地买到上等好茶献给宋徽宗。而在这个时期,朝廷上至皇帝下到大臣几乎没有不爱茶饮茶的。

在斗茶之风盛行时,宋徽宗就是斗茶、分茶艺术的高手,亲历亲为,引领宋代开启中国茶画的黄金时代。此外,还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宋代茶叶的生产制作过程、各种茶具的鉴赏以及斗茶艺术等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是继陆羽《茶经》后的又一部举足轻重的茶学专著,也是中外历史上唯一由在位皇帝撰写的茶学专著。

(宋徽宗)

8、鲁迅先生和茶膏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除了写得一手的好文章,还善于品茶。还在15岁的时候,他就逐字逐句抄录过陆羽的《茶经》。在广州生活期间,常常与朋友们一起品茶交流,当地的一些老字号茶楼比如陆羽居、陶陶居、妙奇香、南园、北园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这是鲁迅先生对喝茶的感悟。

鲁迅先生不仅喜欢喝茶、品茶,还收藏了不显声名的“茶膏”,并在他去世近70年后在广州现身,在茶界引起不小的震撼。鲁迅收藏的茶膏是清代时期的贡品,外包装是雕满龙纹的木盒子,盒子内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作衬底,共有39块茶膏,其中24块是完整的,每块茶膏形状规格相同,长宽各4厘米,高0.5厘米,重3克。这些茶膏本来准备整体拍卖,底价定为30万元。国家博物馆得知消息后有意收藏,鲁迅先生的后代便决定只拍卖其中一块。

在拍卖现场,这一块茶膏备受追捧,起价为8000元,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最后以12000元成交。3克重的茶膏卖到12000元,在茶价中已经算是天价了。

“茶膏”究竟是什么东西?让鲁迅先生如此青睐。从资料上来看,茶膏是18世纪比较流行的速溶茶,有清胃生津、消食化痰的功效,用姜汤泡茶膏喝,能治疗肚腹受寒胀痛;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者直接将小块茶膏含嘴里,隔夜就会痊愈。可见茶膏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9、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到过周庄旅游的人,都知道“阿婆茶”是当地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相传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中有一座山,姑娘阿蒲就住在山里种植茶树,并总结出很多制茶的技艺。阿蒲毎年春季采茶制茶,然后去周庄将茶叶送给一些穷苦的老百姓。在她的影响下,乡亲们开始养成喝茶的习惯,商铺中也有了茶叶,多年以后阿蒲也不知所踪,但喝茶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为了纪念阿蒲,乡亲们将当地的茶称之为“阿蒲茶”。后来将“蒲”改成“婆”,阿婆茶就这样由此得名。

阿婆茶品种繁多,有春茶、满月茶、盐生茶、寿头茶、农闲茶、状元茶、定亲茶、新月茶、生日茶等。

六、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饮茶不仅在传统的汉族盛行,不同的少数民族间也有历史悠久的饮茶习俗和丰富的茶文化。

1、白族的“三道茶”

云南大理的白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之喜等重要日子,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来款待客人。

白族的三道茶非常讲究,使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都不尽相同。

第一道苦茶。白族称为“清苦之茶”,暗含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将小砂锅放在小火上烘烤,待烤热后放入茶叶并不断转动砂锅,茶叶受热均匀后发出啪啪响声,叶子的颜色由绿转黄还散发出焦糖的香味,这时冲入沸水,就是焦香扑鼻的苦茶了。经过烘烤和冲沸,苦茶色如琥珀,口感苦涩中含香。

第二道甜茶。甜茶的制作工序如第一道的苦茶,不同的是在茶叶受热均匀后加入少许红糖。口感苦中有甜,甜中有香,也是白族人对“苦尽甜来”美好愿望的寓意。

第三道回味茶。回味茶在如同第一道茶制作过程中,分别加入蜂蜜、花椒、核桃仁,喝回味茶时要晃动茶盏,使茶汤和佐料混合均匀。这道茶里有甜酸苦辣各种滋味,令人回味无穷,因此被称为回味茶。

(白族三道茶)

2、拉祜族的“烧茶和烤茶”

拉祜族是一个非常喜欢喝茶的民族,还有个“不得茶喝头会疼”的称号。他们以烧茶和烤茶为制茶方式。

烧茶,是将刚采摘的新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直到茶叶颜色变成焦黄,再放入茶罐中沸。

烤茶,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不停地搅拌,等到茶叶由绿变焦黄,再冲入沸水。烤茶口感苦中带酸涩,可解渴开胃,清热解毒。

3、怒族的“盐巴茶”

生活在怒江州的怒族人,他们的习俗是喜欢喝盐巴茶。

盐巴茶是先将茶罐放在火上烤热,放入干茶或饼茶,待烤出香味之后,冲入沸水煮五分钟后,撇去漂浮的泡沫,加入盐巴搅拌均匀,煮至茶汤呈橙黄色即可。

怒江州处于高寒山区,缺少蔬菜,他们就常用喝茶的方式来代替蔬菜。一般都会边煮边喝,直到茶罐中的茶没有滋味,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牲口。

盐巴茶是怒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谚语,如“苞谷杷杷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可见盐巴茶已成为怒族必不可少的饮品。

4、布朗族的“酸茶”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擅长种茶。他们的酸茶有着特殊的制作工艺。

酸茶是在炎热的夏天,将刚采摘的鲜嫩茶叶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捞出沥干后趁热装在土罐中,置阴凉通风处半个月左右,等茶叶自然发霉后,装入竹筒里将其紧压后再埋入土中,再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后,从地下取出晒干,酸茶就制成了。

每到夏天,布朗族家家户户都要做上许多酸茶。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品味其独特的风味。除了直接咀嚼,也会用沸水冲泡的方式饮用。酸茶是当地送礼和婚庆必不可少的礼物。

酸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配上生姜可治疗痢疾;配上菊花可治疗目赤肿痛;配上米醋可治疗牙痛;配上蜂蜜可治疗便秘;配上食盐可化痰止咳等等。

(布朗族酸茶)

5、基诺族的“凉拌茶”

基诺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他们的凉拌茶独具民族特色,既可当饮料,也是餐桌上的下饭菜。

凉拌茶通常采用新鲜的茶叶,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中,加入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黃果叶、盐巴、山泉水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特点是清凉爽口,鲜咸香辣。

(基诺族凉拌茶)

七、古代名茶大观

西湖龙井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群山,有1200多年历史。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代,到清代时已闻名天下,清乾隆游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曾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以“形美、味甘、色绿、香郁”著称。

六安瓜片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六安大别山,通过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形状如同瓜子。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在清代为朝廷贡品。其特点是“色翠、气清、味醇”,明代诗人李东阳等曾专门写诗赞美六安茶,曹雪芹对其也青睐有加,在《红楼梦》中多次提及。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

庐山云雾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汉族传统名茶,产于江西九江庐山。始于汉朝,宋代时列为贡茶。云雾茶风味独特,有“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的“六绝”之称。

君山银针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始于唐代,清代时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的特点是形细如针、香气清高、味醇甘爽,冲泡后茶芽竖立,上升到水面后又缓缓下沉,三起三落,独具特色,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信阳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河南信阳罗山,信阳毛尖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绿”的特点盛誉中外,唐代时被列为贡品,北宋时苏东坡赞誉信阳毛尖“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

黄山毛峰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黄山一带,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黄山毛峰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以“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的特点闻名。

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名茶,具有1000多年历史,从唐代开始历代被列为贡茶,产于江苏苏州洞庭山一带。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

安溪铁观音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产于福建安溪尧阳山一带。始于唐末,属于半发酵茶,除了具有茶叶的保健功能,还具有抗衰老、抗癌、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清热去火等功效。

武夷岩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福建闽北武夷山一带,始于西汉,元代被列为贡茶。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类,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具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之特质。

祁门红茶

中国传统名茶,产于安徽祁门、江西浮梁一带。始于唐代,创制于清朝光绪年间,“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海内外,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

【声明】本站为纯公益、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将陕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图汇集于此,供更多公众免费交流、学习。本站未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无意侵犯原作者或著作权拥有者合法权益,亦无任何将之用于商业获利目的和行为。若本站无意转载其文图,或在原文中无标注原作者,请通过电话13384928744(微信同号),或76517731@qq.com邮箱告知,我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按原作者要求补充标注,并对原作者致以真诚歉意。

(0)

相关推荐

  • 陆文三 | 浅说“东白茶”

              浅说"东白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来算起,在几千年以前,我国先民就知 ...

  • 【茶文化】茶学家唐力新

    茶学家唐力新 唐力新(1925-1986),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人.茶学家. 1949年,唐力新自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后,任职中国茶业公司浙江省公司,历任特产公司物价股股长,业务科副科长.业务指导科 ...

  • 茶人茶事茶道趣谈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民间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古代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均喜爱饮茶.品茗.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饮茶习尚. 古人对品茶的 ...

  • 茶人•茶话•茶事

    中英对照版 2016年第4期 无论在北京胡同,还是在江南水乡:无论在都市街巷,还是田间地头,熟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这句曾被作为中国式见面的问候语.而今,一些大中城市里的朋友见面的寒暄,逐渐被 ...

  • 花开碧螺春,醉人茶花香

    ★赏花地点:苏州缥缈峰景区 江南的冬天没有太阳,即使气温不算太低,也总觉得阴阴郁郁的.走进水月坞入口,我们忍不住有点懵,我们早上开车都路过这里啊!不过当时以为这里不能入内,所以辗转找到了涵村坞. 还来 ...

  • 茶道随笔13茶之道对人的改变

    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踏坑才知伤痛,疼痛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有些事情能让你更快速的跨过这段弯路,比如,阅读他人经验.品茶.修炼. 这一节课,上一期实践力强的老大 ...

  • 山居茶语〡茶山人的辛苦

      ◆ ◆ ◆ 文丨曾瑞 土家人有首山歌:"茶子树茶子叶,隔年开花隔年结.你情姐要学茶子树,秋年四季不落叶."茶树是春夏秋三季发新叶,一轮轮采,一轮轮发.寒露霜降后,茶叶渐渐长得厚 ...

  • 茶终于寂静,人终于无音

    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 就期待着与水相逢: 水唤醒茶,茶成就水: 水包容茶,茶激荡水: 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 泡茶如人生,需恰到好处: 时间短了,茶没有入味,淡了: 时间长了,入味太浓,苦了. ...

  • “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

    "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人与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联.做平常事,怀平常心,陶然于这份云水悠悠.平和至上的美好心境中,灵 ...

  • 最早的茶并不是给人喝的,而是治病的,但它又能治什么病呢?

    你好,这是"约茶记"第113篇原创文章,我是茶小约. 本文导读:说到茶,就绕不开传说中的茶祖---神农氏,自神农氏发现茶之后,茶叶就被世人所慢慢接受,从开始的药用,逐渐到最后的日常 ...

  • 又闻茶花香:陈龠武夷山中国画写生作品选

    元宝山 38cm×4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武夷山不好画",似乎在国画圈已有共识. 传统山水画名作中,甚少见武夷山水身影(笔者孤陋寡闻,仅知有元人方从义所作<武夷放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