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蜀汉为何还能恢复元气?你看诸葛亮都在忙什么!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此战,关羽虽然水淹七军,俘获于禁,斩杀庞德。但是,因为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这导致关羽被曹操和孙权这两大势力所夹击。在腹背受敌之下,关羽在公元220年兵败被杀。得知关羽被杀的消息后,刘备自然是十分愤怒了。于是,公元221年,在成都登基称帝后,刘备立即率军讨伐东吴,从而发动了夷陵之战。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傅子》中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对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5万人,还是8万人的说法,蜀汉在这场战役,都是损失惨重的,也即蜀汉总共10万大军,至少一半的兵力折损在夷陵之战中了。更为关键的是,一些年轻将领的损失,更是短时间内难以补充的。在夷陵之战后,益州郡等郡县出现了叛乱,而东吴和曹魏也都对虚弱的蜀汉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刘备于公元223年病逝,即位的后主刘禅又是一位比较平庸的君主。在此背景下,力挽狂澜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身上了。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后,虚弱的蜀汉为何再度崛起?你看诸葛亮都在忙什么!

诚然,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跌入了谷底,甚至来到了灭亡的边缘。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通过以下四件事情,蜀汉不仅恢复了元气,甚至还能和强大的曹魏展开数十年的较量。

一、恢复蜀吴联盟,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本来就是实力最弱的一方。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前,蜀汉拥有一个益州和半个荆州,勉强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但是,失去荆州后,益州可谓苦苦支撑,而刘备兵败夷陵,更让诸葛亮直言“益州疲弊”了。而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刘备表示,益州是天府之国。对此,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显然是因为形势出现了变化。在此背景下,蜀汉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也即不能继续和东吴交战了。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中记载: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成功恢复了蜀吴联盟。

二、补充兵力,平定南中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中记载: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

在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南中地区爆发了叛乱,这个时候,诸葛亮准备第一时间前往平叛的。但是,王连这位大臣及时劝阻了诸葛亮,表示这些反叛势力暂时威胁不到成都,现在应当补充兵力,休养生息。在王连的劝阻下,诸葛亮等了两年,也即到了公元225年才亲自率军平定了叛乱。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和东吴修复关系,并解决南中地区的叛乱后,蜀汉一下子就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走出来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问题十分棘手,可是诸葛亮还是迎刃而解了。

三、北伐中原,锻炼士兵,培养人才

《资治通鉴》中记载: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请降。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肜气益烈。吴人谕之使降,肜骂曰:“安有汉将军而降者!”遂死之。从事祭酒程畿溯江而退,众曰:“后追将至,宜解舫轻行。”畿曰:“吾在军,未习为敌之走也。”亦死之。

夷陵之战中,冯习、张南、傅肜等将领的阵亡,让蜀汉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毕竟,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老将,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即将病逝了。所以,蜀国想要恢复元气,就必须培养人才来弥补这些空缺。而这些文臣武将的培养,离不开战场的磨炼。

在此背景下,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开始,五次北伐中原,不仅锻炼了士兵,更为蜀汉留下了众多人才,比如文有蒋琬、费祎、董允等良臣,武有姜维、王平、吴懿、吴班、张翼、廖化等强将。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是这些文臣武将,成为蜀汉可以在诸葛亮病逝后,又坚持30年左右,直到公元263年才走向灭亡的重要支柱。

四、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促使蜀国财物充足

公元25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后,南中一带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也被输送朝廷,从而支持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其中,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朱启钤在《丝绣笔记》中记载:“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原,郑、卫、齐、鲁无不产锦。”又云:“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西汉时,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天下。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蜀汉军饷的来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对此,在笔者看来,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土壤肥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具备了蜀锦需要的桑蚕丝及草木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对于诸葛亮来说,因地制宜,推动了蜀锦的发展,促使蜀国财物充足。

所以,在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到了公元263年蜀汉亡时,蜀汉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因此,虽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中原,却因为拥有充足的赋税财物支持,从而没有达到劳民伤财,乃至于穷兵黩武的地步。而这,自然是诸葛亮治国才能的最好体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