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遗址中的商代文化

甲骨文中有关“井方”的记载

商代,是已知中华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华史有文字记载的开始。商代的疆域,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认为商代是以邑土向领土国家过渡的时代;什么是邑土?邑土就是以都邑为中心,以属邑为基础,以内服外服的为政治制度构成的国家形态;为此说商代的疆土准确的讲是以王畿为中心及东南西北“四土”的附属方国构成的国家形态。殷商是商王朝最后的都城。在殷商前有许多次的建都和迁徙,其范围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邢台是商代人活动重要的地区之一,《史记》中记载,商代中期“祖乙迁于邢”,这个“邢”即指邢台。晚期邢为商王畿地区的“井方”,井方之女为商王室的诸妇之一,在商王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著名青铜器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即为妇井铸造的祭器。

□ 商代的邢域地理

商代是中国第二个朝代,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先商、早商、晚商。商族早期的活动处于游牧状态。为此商代的政治中心有“前八后五”之说,所谓的“前八后五”即商代建国前有八次迁徙,建国之后有五次迁徙。到了盘庚迁殷之后,商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即今天的安阳建都历史273年,史书中称之为殷商。商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发展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在商活动区域中,邢地处于一个商族文化中心地区。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的山前地带,先秦时期,这里东部有黄河自南向东北流过,《尚书》说: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于九河。大陆就是大陆泽,在今天的任县、隆尧、宁晋一带。由于黄河大陆泽在东,太行在西,使这里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天然通道。又由于自太行山冲积而形成了黄土台地,加上良好的水源环境,邢地成为农业发展、狩猎、居住的最佳地域。先商时期,邢地与太行山东麓地区是先商的中心活动地带,其中在昭明时期,商族在此壮大发展,在文献中称之为“昭明居砥石”。砥石,古地名。《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说,商王契自亳迁居蕃,又居住许多年之后,继位商王昭明自蕃迁居于砥石。王国维研究认为,蕃在今山东滕县,而昭明之砥石的地望,延续丁山对砥石研究的成果,即为“砥石是由水和石济水而来,水即今河北元氏县南槐河”。后有人进一步指出“以砥石置于宁晋、隆尧之间。”最具权威的夏商文化研究学者邹衡先生,通过对河北漳河中游的及太行山东麓地区的先商文化的研究后认为:今河北省石家庄以南、邢台以北一带即为契之子昭明迁居的“砥石”。

商建国之后,其中期有祖乙帝迁居于邢地,并在建都成为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祖乙去都之后,因邢域为商王畿地区,成为“井方”方国。到商王盘庚居殷时,井方为殷井侯。此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发现和记载。商王不仅将井方列为商王畿地区,还在区域营建宫殿,在平乡与广宗一带建筑了沙丘宫苑,是为商王的离宫别馆,并建酒池肉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商时期井方的区域有多大,著名先秦史专家孟世凯先生研究说,井方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邢台市管辖的地域,甚至大于这个区域。从今天看来,根据各地方志书及发现的商文化遗迹看分析,商代的井方西境应以太行山为界,北当在今天的元氏与保定之间,东与山东齐鲁相连,南至今邯郸南一带。此当商代井方的大致区域。

□ 邢台的商代遗址

邢台有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址,早在五、六十年代,邢台就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如曹演庄、西关外、南大郭、贾村、东先贤、尹郭村、百虎村、张东村等。并对东先贤、贾村、百虎、南大郭、西关外、尹郭等区域进行重点发掘工作。特别是曹演庄遗址的发现,为商代考古建立的中商标尺。

曹演庄遗址,位于曹演庄村北一带,1954年,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发现商代文化遗存,当时国家筹建邢台粮库而进行施工建设,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河北省市文物部门组织考古调查组,经1956年、57年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揭示2500多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经过研究,曹演庄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文化以折沿高尖足鬲、高圈足十字镂孔豆、平底罐、圆底罐、小口瓮、平底盆、鼎、碗、盂、盘、纺轮、弹丸等为代表器。这些器物多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条纹、弦纹、云雷纹、方格纹、回纹、凤纹、兽面纹、篦纹、几何形纹,个别器型上还饰有符号。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甲骨,以牛、羊(鹿)、猪的肩胛骨和龟背、腹甲为主。曹演庄遗址的发掘者唐云明先生认为“邢台曹演庄下层,属河北商前期的后阶段,目前发现发掘的仅有曹演庄一处,这个发现虽不能证明文献中祖乙迁都于邢的'邢’就是邢台,但邢台发现的23处商遗址分布相当密集,应是值得注意的地区之一。”关于曹演庄遗址年代和分期研究,研究者认为与郑州二里岗的上层文化年代相当。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在对曹演庄遗址出土材料与历史文献相较进行研究探讨,说:“邢台及其周围的商文化遗址的下层大都属于早商文化第四段,绝对年代约武丁以前,与祖乙至祖丁居邢的年代并不矛盾。”“因此,我们认为,祖乙迁于邢的地望,很可能就在今天的邢台市。” 

2002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又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示4470平方米,这次发掘出土以鬲、罐、豆、盆为主,也有耳杯、鼎、器盖、尊等器型的发现。

东先贤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50年代就有发现并进行工作;1998-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邢台东先贤考古队,对东先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商代房基、陶窑、灰坑等,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东先贤遗址为国家确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被国家考古学办命名为“邢墟”。

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的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调查与考古工作,在邢台市后留北发现商代文化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此次发现晚商时期灰坑71个、房址13座、土坑墓34座、瓮棺葬24座、窑址2座、沟1条。获牛骨架22具、马骨架4具、羊骨架8具、猪骨架7具。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共获陶片2500多袋,石器150多件,骨器160件,角器10件,残锥等小件铜器4件。现已复原陶容器500多件。

2008年在临城县发现风景岗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灰坑36座、陶窑址3处、墓葬3座、水井2眼、灰沟1条。发掘殉葬牛坑1处、殉羊坑1处、殉狗坑1处。出土遗物主要是粗绳纹夹砂灰褐陶乳足鬲,极少数泥质灰陶盆、灰陶簋及制陶工具。根据遗迹、遗物初步研究,此地是一处以烧制陶鬲为专业的手工业作坊遗址。

2014年,在隆尧县固城镇乡观村发现一处商代古村落遗址,遗址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20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80000余平方米,考古人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有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部分陶片、兽骨和铜带钩。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人的居住、生活情况,提供了新的实物及文字资料。还对研究当时的生态环境、食物结构和动植物遗存的文化含义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经考古人员的初步研究,认为遗址为距今约3500年的商代中期或商代晚期的古村落遗址。

□ 遗址中的商文化

在邢台所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遗物,这些遗物反映了商代文明,从中可以探究出商代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

在出土遗物中发现最多的是陶器,其中以陶鬲最多。

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陶鬲的形状一般为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最早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青铜时代后,以铜铸鬲成为重要的礼器,到战国时期,“鬲”基本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鬲不仅是一种器皿,而且也是一种文化,鬲的历史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鬲对先秦时期人们生活影响巨大,被称为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考古学中,陶鬲常常用于断定年代和分期研究,是考古学中重要断代器型。

在邢台商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陶鬲,这些陶鬲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实足、高尖足和袋足陶鬲,鬲器表饰有粗细不等的绳纹。在有些陶窑中发现了成组的同型陶鬲,专家研究说,这些陶鬲不仅是供当地居住的人使用,还可能做为一种商品来出售,反映出商代人的经营思想。

陶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在邢台商代遗址中出土发现了许多陶豆,这些陶豆器型各异,有的豆盘较浅,有的豆盘较深,还有的豆盘如碗状,从中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陶鼎,有三个实足,也有的为四足器。鼎不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器,还是商代生活中使用的炊器,如同今天的火锅,当时的人们将食物放入鼎内,在下部扬火将食物煮熟。鼎用青铜铸成后,成为祭祀时或贵族使用的礼器,用器有严格的规定,常有“天子九鼎、诸侯七...”的说法。

商代的陶器还有很多,这些陶器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增加器型的美观,那时的人还对器物进行装饰,表面有花纹、绳纹、堆加纹、刻划纹等,从这些纹饰中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审美情绪。

在邢台商代遗址中不仅有大量的器物出土,还有大量的遗迹现象。

在考古发掘中,大家最关心的是商代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商代人居住的房子,平民多以半地穴式房子为主,也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形或方形坑,其上用木头作坡屋顶或起脊顶,在屋内有灶和生活休息的地方,大小多在十平方米以下。再一种就是夯土房子,用土夯打起墙,留有门窗,其上用木头起顶,或平顶或起脊,在顶上施以茅草或瓦。这种房子的开间都较大,多为贵族们使用和居住。

在邢台商代考古工作中,发现了许多建筑基址,在后留北商代遗址中发现的房基,有半地穴式房基,平面分圆形和长方形,坑壁上设灶。长方形房址较浅,带有门道,圆形房址较深,有的不见门道,特别是发现了平面形状长方形,面积50平方米以上有夯土地基和墙基房屋基础。应用重要的考古发现,据研究,这样的房屋远非一般平民所居住,应为贵族居住址,联系到在周边发现铸铜使用的陶范残块,及用四头大黄牛进行祭祀的的祭祀坑,长3、宽2.2、深1.8米夯筑的墓坑,此遗址应为商代井方贵族活动的重要据点,应引起有关部门及研究者的注意。

说到商代史,就不能不谈商代甲骨,在商周时期,人们用甲骨进行占卜,用龟甲称为卜甲,兽骨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在甲骨上刻上文字,即为甲骨文。

邢台商代遗址中,有大量的甲骨出现,但在目前尚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在发现的甲骨中,多为卜骨,以牛胛骨为多,这些卜骨早期的基本不经过修整,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在卜骨上施以灼烧和钻凿,以形成兆纹。这些甲骨反映着商代人的宗教思想和原始对神的崇拜意识。

在发现的遗物中还有大量的生产使用的工具,如石镰、石铲、石斧;也有用于生活制造的纺轮,陶拍,还有用于生活装饰的骨器,用于经济交易的贝币等等。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铜爵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铜觚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卜骨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卜甲

商代骨镞

商代铜戈-曹演庄出土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陶鬲

曹演庄遗址出土的陶豆

曹演庄遗址发掘现场

隆尧县乡观商代古村落遗址

商双翼圆铤铜镞

商横栏直内青铜戈

商夔纹铜觚

商夔纹直耳分档三足铜鼎

商夔纹平底三足青铜斝

后留北遗址

后留北商代遗址出土的陶鬲

关注点滴斋书房,共读邢台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