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固有的书法教学方式——我开设书法课程的真实原因
我在2016年左右,接触了孙晓云《书法有法》这本书,就开始有意识对用指去进行一个训练。不过当时是找不到方法的,包括孙女士自己本人也不运用手指,虽然提出了这个观点,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这种做学问的方式不太严谨,比较容易导致出现偏差。
但是当时我对于用手腕去写小字,是存疑的。这张是15年末写的一个小作品,始终觉得用手腕去表达,许多点画没有办法做到精准。哪怕偶然做精准了,可是没有规律性,也很难再次去表达出来。
于是我就尝试着训练手指试试看。不过当时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像样的课程。许多提倡用指的老师,课程中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或者前后逻辑矛盾,或者理论与实践难以统筹。
所以我大部分时候都在根据一些只言片语的信息进行摸索。像孙女士讲到“拨镫”法,就是一种“用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然后也只是做了一些名词解释,加一些执笔方式的强调,还是很难把问题阐述深刻。
于是我就自己琢磨,找着古人的书论,再时不时用手指捻动笔杆,画些基本笔画,就这么摸索尝试了几年。
渐渐也摸索出一些门道来,到2018年,试着在创作中加入一些捻笔的动作,写了幅行书册页作品,尝试着投了一下当年的行书展,没想到也入展了。由此信心大增,感觉这一方法定是可行。
只是当时不过是会用而已,怎么用也能说个大概,但是理论上始终没有形成系统。若直接套用孙女士的理论吧,那毕竟不是我自己钻研,难以自圆其说。于是理论上的研究,就这么被搁置了。
直至今年疫情,被困在家里数月,开始有大把的时间,闲来无事,大量翻书。从历史根源开始查起,我想若要研究笔法,那必然古人的生活习惯,书写姿势,书写材料等等都是要了解的。于是一步步探查,就像破案一样,结果越来越明朗。
最后我把所有查到的资料,整理成一篇以研究晋人书写动作为主的论文。
再然后,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步又是特别难。因为以前我只要会“用”就行,但如果做课程,直接上来就告诉学生,怎么用怎么用,必定把人学的云里雾里,肯定还要有一个系统的纲领。
像“拨镫”“内擫”“外拓”“使转”“牵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不能都说是笔法,因为只要是笔法,那就要说明如何在手指上动作出来,可能“擫、压、勾、格、抵”这样的动词才更适用于叫笔法。否则笔法为何不叫书法、墨法?所谓笔法不就是用笔方法嘛!有用笔就有动作,总不能用名词去形容动作吧?!
于是我干脆就将这些词汇分成了名词与动词两拨。“拨镫”“使转”是动词,拨镫是统筹所有手指运笔时的动作,“使转”是具体的运用,或者说分为“使”与“转”运用。因为我们在书写中,无非就是直线与曲线的书写。那具体的表现呢,就是落实到“擫压勾格抵”这一类动词在手指运动当中的体现了。
但我没有给每一种运动做非常严格的说明,毕竟每个人习惯不同。
再就是“内擫”“外拓”“牵掣”这些名词,若非要用具体动作去形容它们,那结果只会莫衷一是。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把它们当做动词,用具体动作来形容,而动作上每个人的习惯又是不同,比如你说内擫的笔法是手指顺时针捻动笔管出来的笔画,那就会有人说,我逆时针出来的更便捷呀。所以这个是无法论证的。
于是我干脆称内擫外拓为形态,像欧楷为主,呈中宫收紧势态的,称之为内擫;颜楷为主,呈扩张宽博气象的,称之为外拓。我们只要能够将这种形态用手指动作表达清楚点画,就可以。
当然你也可以用别的名词去代替内擫外拓,这都没有问题。要知道我所要做的关键,是把系统理清,把动作表达清楚,而不是做名词解释。
基于最后整合出的这一系统,我整理成为基本用笔动作的课程。
我没有像大部分的老师一样,详细具体的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去教;我所做的是依托笔画,但重点是讲手指如何运动。也就是说,把形态结构先放在后一位,以动作为根本,掌握了手指的运动方式,用正确的动作书写笔画,才是写出准确形态、精准点画的前提。
至于为什么要依托圣教序这本帖呢,也是因为二王的用笔是可以作为一个点画精致的代表。包括后世许多书家也都是取法二王,所以我们从根源去讲。
包括后面的课程有十节精临圣教序的示范,其实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依托圣教序的字形,去演示书写动作,而不是描摹字形。掌握动作,用动作去表达线条才是关键。而掌握动作后,即使后面想要书写唐楷,书谱一类点画精致的小字,都是一脉相通的。
我在点评学员作业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学员,不管是写书谱还是写米还是写楷还是写其它,只要是小字,大多都有个通病,就是点画表达不精准。其实这就是用腕写小字的问题。腕的运动幅度大,小字的幅度小,用大幅度去写小幅度的话,要么过度,要么不及。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好比黄金都是用小称来称,才能精准到毫克。
除了动作之外,我在课程中有几节是讲到掌握结构的规律。行书不像楷书,由于楷书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字体,光靠笔画搭接也能写出规整的结构;而行书的结构是变化的,但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
我不赞成有学楷书的方式来掌握行书结构,如果没有掌握内在规律的话,哪怕把整本字帖都记下来,到创作时候,也是像集字,而没有办法灵活运用。
所以我在课程中是借这几个常用字,引导你寻找规律,自主地掌握规律,还有衍生,生发出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后面创作所需要的东西。拥有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我们即使去学别的帖,也是能够很快地吸收到东西。
可能我教学方式会区别于很多书法老师。自从在头条开始招生后,可能很多学员是冲着我一对一课后辅导来的;但事实上,课后辅导点评并不是关键,我是了解自己做的课程,与市场上大部分书法课程差别太大,并不是很容易让人理解运用。所以我才衍生出课后辅导,目的是为了解决课程中学员有疑惑的地方。
哪怕是点评作品,我也希望学员能够自主地发现一些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眼光才能增长,书写能力也才能上升。如果光靠别人帮你提出问题,自己的认识不足,其实很难以达到从根源解决。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我提倡用手指,是以手指去书写小字,而不是用手指去反对手腕。现在网上一些人思想很奇怪,只要你提出的观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会开始抨击你;当然,这种人也没什么可理会的。我只是希望书友们能够明白,我既提倡用指,也提倡用腕,学习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多掌握几项技能;而到实际运用时才能够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