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三牌楼军区大院里,作为典型的部队里长大的孩子,我走着一条“规矩”的人生。从三岁起就开始听家里的话练习书法,高中毕业17岁时插队,然后进入部队,然后进入南京书画院、江苏省美术馆。
青春时代是在插队和部队中度过的,1973年,我去江浦永宁公社插队,成了一个知青。每天四五点钟天没亮就得下田劳作。夏天插秧,蚂蝗钉了一腿,秋天割麦子、脱粒、挑担;大雨天,赤着脚,在粪堆里走来走去。7、8月份抢收抢种,没日没夜的干,我的皮肤被晒成古铜色。有时渴了,为图省事,往往舀起池塘里的脏水就喝。但青年时代的“吃苦”,和现在的感觉大不相同。那时候人们心里总是很乐观,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非常艰难的事情,当时并不觉得苦。尽管每天很辛苦,但我一直没停止书法练习和创作。插队期间,时间非常紧,一天15个小时劳动下来,人累得没了形,我还是忍不住想练,晚上没灯我就在空中比划,心里默写。生产队每次要写一些大标语,应急宣传的东西,出大字报专栏,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字体的字,我爬上爬下写,上过楼顶,爬过高墙。在农村的堤坝上,那种几十平米一个的大字,我一个人也完成过。等到上世纪80年代,我去了部队当图书管理员,终于给了我一个系统学习书法的机会。上面使用孙晓云女士对自己小时的回忆,幼年学书主要是得益于母亲的教导与传授,然后目母亲教授她搭建字体的结构以及笔画,最后才开始自己的启蒙学书,但后来,真正令孙晓云女士走上书法艺术道路,并且让她数十年下来,与书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当属孙晓云女士的姥爷,也就是很多书有愈加敬佩的著名金石大家朱复戡先生。2021年1月27日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先进人物”。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二十九次再版,出版小楷书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辑、《历代家规家训选》、《中国赋》等。............................................................................................................................................................................................................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更名起,号复戡,浙江鄞县梅墟人。题襟馆早期会员,师事张美翊、吴昌硕,早年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上海美专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