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软禁80少女,上亿元玩换血,富豪们的“续命游戏”有多疯狂?
数千年来,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在古代,帝王将相们不知疲倦地寻找着所谓“仙药”,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如今,站在财富、权势高地上的人们,依然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自己多活几年,甚至不惜践踏道德。
比如加拿大时尚大亨彼得·尼加德,就称“妙龄少女”是其“永葆青春的秘密武器”,在巴哈马别墅软禁80多名女子。
最近,硅谷投资大亨、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也曝出丑闻。据2月4日《Gawker》报道,2015年来,彼得·蒂尔每季度都会花数百万美金,四处采集“18岁年轻血”置换到自己体内,堪称“现实版吸血鬼”。
一、血液更换之后,实现“共生”
据《Gawker》相关文章,早在2013年,彼得·蒂尔的个人健康助理就和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Ambrosia联系密切,而后者数年来潜心研究“换血服务”,一直在寻找一个“年纪较大而财力雄厚”的投资人。
资料显示,Ambrosia的这一服务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花费重金从那些“一无所有”的健康年轻人身上抽取血浆,然后通过分析装置直接转入他人体内。彼得·蒂尔每个季度都会花费 40万美元置换2.5 升“18岁年轻血液”。
文章作者还表示,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表征衰老情况、肌肉功能或是记忆力”,并实现二者的“异龄异体共生”。
所谓“异龄异体共生”,是指将年龄不同(异龄)的两个同类生物(异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连接起来(共生)。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遗传学教授Irina Conboy 发现,将幼年和老年的小鼠的脉络系统连接起来后,幼鼠加速老化,而老鼠却变得和年轻时一样富有活力。
科研机构SENS研究会猜想,这或许是因为其中含有某种“青春因子”。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彼得·蒂尔在2013年甚至投资6亿美金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院。
二、关于“青春因子”的猜测
从2013年到2020年的7年时间里,学界也陆续有多项相关研究出炉。其中,哈佛Paul.F老龄研究所教授辛克赖尔的实验,首次发现辅酶GeNAD+(艾木茵的关键成分)有可能就是“青春因子”。这是一种人体自有物质,能够干预组织和肌肉的衰老进程,但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在Paul.F老龄研究所的动物模型实验中,GeNAD+成功令原本存活期只剩180天的小鼠延长了2.3倍。此后,东京大学大学、Hisayuki Amano医学院、Mayao Clinic等研究机构,也相继发表论文印证。2017年,国内生物技术基因港还实现了这一物质的量产,取名艾木茵。
不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nboy团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GeNAD+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处细胞,并未血浆中独有。在相关的实验中,他们更发现了另一种名为“eNAMPT”的关键酶,令老年鼠的中位寿命增长了10.2%。
此外,被认为可能是关键成分的还有瘦素(leptin)、VCAM1蛋白等。时至今日,学界也没有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虽然最终结论悬而未决,但这没有影响GeNAD+等分子的研究继续下去,研究者辛克赖尔甚至自己亲自服用一观测想过。他还在其著作《我们不必变老》一书中表示,其80岁的老父补充半年后,“能够像20岁少年一样四处历险,攀登险峰、徒步穿雨林”。Paul.F实验室也收到上百富豪来电,希望“尝鲜”。
《Gawker》猜测,彼得·蒂尔之所以参与有一定风险的换血计划,可能正是受到辛克赖尔研究的影响。
三、“寿命鸿沟”背后的道德议题
不过,相对“青春因子是否存在”这个话题,硅谷媒体们更在意的,可能是彼得·蒂尔这种“建立在金钱交易上的异种共生” 是否合乎道德。在医疗资源已经倾斜的背景下,频繁利用成本高昂的生物技术来推迟少数人老化,是否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2019年,BBC曾在英格兰北部做过一项年龄差距调查,并为此拍摄了一部名为《Get Rich or Die Young》(成为富翁,或者在年轻时就死去)的纪录片。在Stockton地区,平时在同一个超市买菜、互为邻里的人们,富有与否的寿命差距可达到18岁。
居住在小镇的南部“富人区”牙医David表示,“附近街坊都是这样,习惯了”。在富人区里,男性平均寿命是85.6岁,女性则为92.2岁。距离David家不到五公里的北部“贫民区”,人均寿命便从85岁骤减至67岁。
小镇墓地管理员表示,“这里躺着的很多人才30多、40多岁……他们没有办法,他们活不到退休的年纪”。而另一边,彼得·蒂尔这样的富豪,正花费巨资从年轻而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体内“吸血”。
京东健康数据也显示,国内生物企基因港生产的艾木茵,近年来触达人群已经由10万之多,但80%来自沿海一线城市,中产群体只占少数。即使近年来技术进步,生产成本已经下降1/4,依然有较高的使用门槛。
美银美林投资策略师亚雷德·伍达德在2019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银发经济"预计在2025年达到5225万亿美元,届时"寿命鸿沟"也将接近30岁。
在这场浩大的技术变革潮里,普通人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