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珍稀品种

寿山石中很多稀有石种已经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以至于新进来的石友只听其名,未见其石。有时,缘分未到,即使遇见,也是擦肩而过。

珍惜眼前人,莫等失去了,才追悔不已。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会用一万次回眸,换来今生与你的一次相遇...

琪源洞都成坑

琪源洞都成坑--又称'锦元洞',是以矿洞命名的都成坑石品种,在都坑石中品位最高。相传旧洞为张世所开凿,初时所产石并无特色,故不著名。至20世纪30年代,洞经黄琪源重新开发,所产石质量甚佳,名始大盛。1944年黄琪源去世后此洞不复产石,流传至今珍品寥寥无几,倍见珍贵。

琪源洞都成坑石一登石坛,便声名鹊起,成为各种杜陵坑石之冠。纯黄而通灵者甚佳,晶莹可称妙品,仅次田黄。色其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晶莹温润,温柔可爱,肌理常隐现萝卜纹,系都成坑石之最。

琪源洞在元和洞的上方。交界处那里,二者特征兼具,这里的琪源洞特征不典型。典型的琪源洞特征是黄色居多,且黄色纯净,白,红其次。元和洞黄红居多,较杂。琪源洞都成坑多数有丝,可与田黄媲美。陈子奋《寿山石小志》记载,杜陵坑“偶有红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萝卜纹,故石工恒以赝下坂田,虽久于玩石者,几不能辨。”

如何辨别琪源洞都成坑石,可以添加底部微信交流。


坤银洞都成坑

传说这是一个明清开采过的弃洞,民国时由陈坤银接着开采,陈坤银延续了黄琪源的好运,发现了弃洞的宝物,这就是随后以他命名的坤银洞杜陵石。有石友说,观赏坤银洞时,看到了那时“打井”“挖坑”的器具,叫“牛头马”,能深入矿洞30多米,像牛拉马一样将石农从洞穴里挖出的碎石送出洞外。可见那时的石农充满了智慧。

坤银洞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洞都成坑石略差。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寿山石小志》记载:“质稍坚,各色俱有,白带录灰味或牙黄味如玉者甚佳,亦有黄红灰透澈如玛瑙者。虽纯者较少,亦皆可爱。外有白色不透明薄皮,中多条状色纹,石工称为牙痕。”所言不差。“月痕”此乃区别于杜陵其他各洞之特征,以纯洁度来说,坤银洞略逊琪源洞。


鹿目

陈子奋在《寿山石小志》中有记载:“鹿目格产自杜陵坑附近之土内,为块状掘性石。黄而浓者,鲜艳若枇杷,暗则作红酱如年糕。通灵细润者,近似田黄,但无萝卜纹,且黄中泛红,名鹿目黄,又号鹿目田,其价值亦不减於田黄。”

《寿山石考》曰:水月镜花,别有妙趣。意指鹿目格类似田黄石,如镜中花水中月,别有一番妙趣。

鹿目产于杜陵坑西边山坳中,有洞产及掘自砂土层中的掘性独石二种,多为零散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

洞产鹿目格多为黄色及红色或红黄交杂,肌里常杂色点。掘性鹿目格系久埋于砂土中的块形独石,以黄色居多,红色较少,掘性鹿目格中质优通灵者称“鹿目田”。

辨别鹿目先看皮色。鹿目的皮有枇杷黄和蟹青色。枇杷黄,黄如枇杷,鲜艳,有鲜色。黄中往往透青点或青块。如果是石头玩的年长石友或许会见过一种民国时期出产的蟹青鹿目。皮如蟹壳的青色。


十五万洞善伯石

《寿山石小志》中有记:“(善伯洞)所出之石,质结如尼姑楼、迷翠寮,盖亦杜陵坑之余脉也。色极多,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茄皮,种种具备。内隐粉白块,似花生糕。红紫点似丹砂,间多金银砂,闪烁其光。其明翠温纯者,则直入杜陵坑之堂奥。其次者诸色相间,虽砂丁错之,皆新巧妙绝。”

而十五万洞是90年代初期由石农集资15万元承包开采的一个洞。这个洞善伯石质地细腻,色泽纯净美丽,尤其有个显著特征带有黄色石皮,黄如枇杷黄,阳正灿烂,令人醉心不已。so,此石一经采出,便销售一空。很快,此洞便开采殆尽。


醉红二号矿

二号矿又名党洋石,是从工业用矿里面精选出来的雕刻材料,出产于寿山乡党洋村二号叶蜡石矿,开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属黄巢矿脉。石性凝结微坚,细腻滋润,色彩绚丽,永不褪色。 结晶状态:有全结晶,半结晶,未结晶。即使未结晶的二号矿石,也至少已经起冻,而且质地细腻,光彩夺目。

二号矿的石头是在工业用料开采中发现的。它无脉可寻,存在于围岩包裹体中,就象大自然界的小精灵,也象珍贵的天然宝石夹在岩石之中。因此二号矿产量少,体积小,加上炸药开采,决定了二号矿石没有大料。

品种石交流

备注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