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个人若是能保持虚空、清静的心境,到了极致,自然能悟

俗话说,人生无常,世事无常。

这个无常的根源,来自哪里?

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无论是儒、释、道,中国文化的心,在一个“静”字。

诸葛亮精通道家的黄老学问,他留给儿子的智慧财富,在《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儒家曾子《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门更是清净之地,“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中国文化的心,在一个“静”字。

青少年能静,才能专心学习;成年人能静,才能好好做事;老年人能静,才能心平气和,延年益寿。

静而后动,知而后行。知识和实践能够合一,内心和言行能够一致,才是真正的知道,文化传承。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一个人若是能保持虚空、清静的心境,到了极致,自然能悟。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悟到什么?这个用文字很难形容。那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生,也是死;是衍化,道生一,也是复归,九九归一。

我解读《道德经》上一章时,提出这样的观点:真正厉害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你看不透他。

有读者问:“我只是想知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妙在哪里?”

我看而不答,就像当年佛祖拈花微笑一样。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回答。

佛祖拈花微笑,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心神意会。

如果无法意会,说明自己的心境,还达不到那个层次,那就让自己清静下来。虚空思绪,明心见性,答案自然浮现。一切东西本自足,无需向外去求助。

明白了“常”,就知道什么是“无常”。

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讲的就是“常”。

天地之根,万物之源,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存在,那就是“常”。

从这个根源,衍化出万物,万物经过生长、茂盛、衰败,消亡,人是万物的一种,经历生、老、病、死,最后都回归到那个根,称之为“常”的地方。

有人调侃说,人只能活一阵子,却会死很久。

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说,生命无常,世事无常,人生无常。

因为出来混,总要还的。这个混的过程,就是短暂的一生,来的时间,和去的时间,无法控制,这就是无常。

只有九九归一以后,回到那个“常”,才是尘埃落定。

简单和深奥,像一只手的正面和反面,只有开悟,才能明了。

有个名词,“无明众生。”

值得注意的是,无明不等于无知,更不等于愚笨。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知道天地规律是怎么演变的,知道这个“常”,才是有明。不知常,就是无明。

我们都是无明众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规律,瞎折腾,胡思乱想,乱动,那就是妄作,凶多吉少。

很多人,不知常,不知道规律,一辈子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那不是妄作,是什么?

知道规律以后,有明,心中明了,就不会妄作。这个时候,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天地规律,亦是天地的秘密。

说简单,其实也深奥。

最深奥的,和最简单的,是一个太极的阴阳两面,就像一只手的正面和反面。你只开悟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静则能悟。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