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授提议:教材中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理由成立吗?

语文教学的载体,教科书的编写尤为重要。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时常看到一些因为教材内容引发的“口水战”。在之前因为删除《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如今又有教授提议移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这是为何?

众所周知,诸葛亮《出师表》是中学语文经典文章,也是必背的一篇文言文。关于这篇文章的经典程度,品史君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历史也早已有所定论。南宋的词人陆游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也足以见得《出师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其实早在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胡觉照就曾提到过:《出师表早都该移出课本了,因为这实在不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这也让人非常疑惑:咱们就不说文章的写法如何,任何人在看了这篇文章后,都会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又何来删除一说?

《出师表》的问题在哪?

当然胡教授并不是空口乱说,他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章,这一点不可否认,但通篇文章都在讲“战争”和“效忠”这两个主题。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过度渲染战争的色彩,这与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现代社会讲什么?止战生息,又是愚忠又是好战。特别是在文章的中间有这样一句话:“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号称军师,连起码的“民本思想”都没有,更别说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代人一直强调以人为本,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如此野心勃勃的权谋思想,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熏陶?因此将《出师表》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除势在必行。

胡教授的观点有无道理?

首先对于胡教授这个人,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许多学生称其为“资深历史研究者”,耗费三十年的光阴深入研究三国历史,对各个人物的心理也是了如指掌。所以在发表关于三国方面的问题是,笔者认为胡教授还是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这次确实是多虑了。

前面笔者写过一篇席慕蓉建议移出《愚公移山》的文章,席慕蓉怕孩子破坏生态,但讲真的,哪个孩子会因为愚公去移山伐木就也跟着去学?每个人都听说过“铁杵磨针”的故事,我也没见哪个孩子回到家在那磨去呀?所以对于《出师表》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名义上为君主效忠,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学生们不需要吗?仔细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效忠?因为他是报当年刘备的知遇之恩,这和皇权又有什么关系?难道感恩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不值得弘扬吗

笔者已是不惑之年,从接触文学作品到现在,一直相信一句话:好的作品是不会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就拿《出师表》来讲,它从出现到如今已经1700多年的历史,只要接受过教育,都会对这篇文章熟知。如此精彩的文学作品,让诸多人在背诵时也是伤透了脑筋。

在我看来,这篇《出师表》绝对不可以移出教材。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深知一篇文章的文学价值有多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个人理解不会很深刻,包括老师也不会做这样深的讲解。胡教授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量基础上的

从表面上去看这篇文章,三顾茅庐、感激涕零等成语可谓字字珠玑,700多字句句发自肺腑。细细分析,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这对中学生来讲是好是坏?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这绝对是一篇文言文的绝世佳作,又何来删除一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