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缠习社当年文章有感
学习缠论的收获:
1、 级别
学习缠论,我最大的收获在于认识到了级别在交易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切的前提。我在总结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所犯的错误时,发现都可以从级别这个问题上找到原因。
就拿我自己来说,之前的交易在级别上是混乱的。比如长线看好的品种,经常在短线波动中就失去了筹码——按缠论的说法就是相当于在周线级别的买点进场,但是在一个5分钟的卖点作了清空。又比如,短线看好的品种,最终经常做成了股东——按缠论的说法就是相当于在一个30分钟的买点进去了,但是不知不觉地在等待一个年线的卖点的出现。这一切都是因为整个交易在级别上不能自洽。
为什么会存在有级别问题?我的理解是:
1) 级别的背后跟资金量有关,大资金必然无法做小级别交易。
2) 级别的背后跟资金的预期目标有关,更高的预期目标必须从更小级别的交易中争取复利的机会。
3) 级别客观上跟我们个人对波动周期的承受能力有关,如果无法承受一周时间调整的交易者,必然不能做依据周线而进行的大级别交易。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理解到这个市场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不同级别的正确的交易者,正因为所有的交易者的交易级别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市场买单和卖单会在同一时刻共存,而抛开级别去谈论交易的合理性是毫无意义的。
目前我主要是选择30分钟级别进行交易操作,再大一个级别,我承受不了它的波动,小到5分钟级别,我的出错比例则会大幅增加。这里,我特别认同缠小妹的告诫——千万不要去做小级别操作,特别是对我这种初学者来说。去年有一段时间,自觉学习缠论有所收获,自信心爆棚,觉得任何品种任何级别的操作都有交易的机会,然后一度出现较大的亏损,幸能及时收手,回归大级别操作。现在我的心得是看大做小。
2、 逻辑
这是我学习缠论后第二个特别有体会的地方。
交易之前的逻辑是什么,必须要梳理得特别清晰。主要要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品种?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间交易?
逻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交易前,在风控上也尤为重要。
在看缠论之前,在止损上我只有物理止损(我自己取的名字,意思是事先给任何品种规定出一个最大的亏损率,比如5%)。但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我现在的做法是逻辑止损——这也是我自己取的名字,意思是要看进场前的逻辑前提有没有遭到破坏。如果没有破坏,就继续持有,如果破坏了,无论亏损多少都走。
因此,如果交易前没有逻辑,止损就只能依靠物理止损。这样输赢最终都会是不明不白。而要输的明白,就只能在交易前的逻辑准备上花更多的功夫,准备的越细致,越严谨,风控能力就越好。缠师在止损上给到我最大的帮助有两个,一个就是逻辑止损的理念,一个帮助我在技术形态上建构起了相关的逻辑框架——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缠论真正的价值所在。
3、 技术分析的本质是分类
缠师给到我的另一个巨大冲击是对技术分析的看法——这只是一种完全分类。在缠论之前,我(们)能学到的都是一条一条操作秘诀,诸如MACD死叉必须走,站上5日均线可以放心持有之类的。但是这些个秘诀,最终在我们脑海里形成的认知都带上了一定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在我们理解下,这些秘诀中的信号和之后的走势之间冥冥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简单说来就是看到信号就以为得到了上帝的暗示。然而当出现MACD短暂死叉后继续上攻,或者站上5日线后又拐头向下的走势时,就有点不知所措——这个必然性没了,那到底是秘诀不对呢?还是走势不对了?或者,上帝死了?
到今天,很多人都从技术派转向了价值派,事实上都是因为在技术道路上碰壁无数,认为技术是不可捉摸的,是属于玄学的内容,需要的是悟性、根骨之类的属性,是上帝赐予个别人的特殊礼物。就这样慢慢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念,最终成为了最坚定的反技术派(在这里我要声明,我不认为价值派是错的,但我认为反技术派是错的,反技术派不等于价值派)。
但是缠师的话如晨钟暮鼓般地敲醒了我——“技术分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分类!……任何技术指标,只是把市场进行完全分类后指出在这个技术指标的视角下,什么是能搞的,什么是不能搞的,如此而已。……只要站在纯粹的分类角度考察技术指标,那么,技术指标就会发挥他最大的威力。”
如果没有缠论,对我个人而言,就无法在技术上搭建起自己的逻辑框架,每每想到这一点,就特别缅怀缠师,我们在享受着他给予的福德,却不能回报他什么。正因为这一点,我也在逐渐诞生一种想法, 就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当我也能完全掌握了交易上的大部分知识,我也应当去做一些无偿传授的事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会是对禅师最好的回报。
4、 缠论看走势问题的本质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缠论的一些个人理解,到目前为止这还完全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悟,因为同道者少,所以特别想拿出来交流,望指正。
我认为缠论对走势问题的切入点最初应该是在观察密集成交区上。当然密集成交区这个概念到现在来看其实已经是不准确了,因为密集成交区更多地指向的是筹码的集中度。
但密集成交区确实足以引起技术分析者的关注,因为密集成交区反映的是多空双方的平衡。从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的走势运动归纳下来其实就只有两种——即平衡与平衡的破坏。因此观察平衡自身的运行以及平衡是如何被破坏的,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但是如何定义密集成交区是个问题,如果不能被定义,技术问题就不能成为一门正经的学问,就有可能沦落为玄学。
以前曾经有一种定义方法就是陈浩的筹码峰理论,无论这个理论本身以及背后的算法是否能揭示市场的本来面目,不可否认的是筹码峰理论的着眼点是在关注密集成交区,并试图去定义它。
另一种方法就是缠师的中枢。在我看来,中枢的定义方式更简洁,能被精确地量化。
相比于筹码峰理论,缠师并不关注在哪个价位上集中了多少买卖单——这个交易量充满了伪数,不能作为逻辑依据。缠师关注的是在哪个价格区间里多空双方在反复搏杀——这个区间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一眼看明白的。这个反复搏杀的区间就是三段的重叠区间——即中枢。而中枢之外的交易(在没有形成新的同级别中枢的情况下)都被视为杂波,需要通过中枢这个滤波器予以滤除。
因此,在缠师的理论下,中枢就是一个市场多空平衡的区域,离开中枢的任何运动都被视为是打破平衡的尝试。当这种尝试失败时,中枢在延续;当这种尝试成功了,就会形成新的中枢——而这种尝试成功的量化标志就是本级别的第三类买卖点——也就是说,当出现了第三类买卖点的时候,本级别上原本的平衡必然被打破了。
缠论中在其他相关定义上的努力,比如中枢扩展之类的,我理解只是为了分类的边界更清晰——这是最好的分类方法,不同类别的形态之间没有模糊地带。在我看来,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甚至自创的分类方法,前提只要做到边界清晰,信号灯的指向足够明确即可。
对我而言,在应用缠论的过程中,感觉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经常在第一类买卖点和第三类买卖点上因为提前预判而出错。除了缩小交易级别提高操作精度以外,我至今不知道如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还望各位大咖不吝指教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