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用药法式
小编导读
学中医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四气五味的说法,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呢?临证时如何在四气五味的指导下用药呢?这篇文章带你了解中医四气五味之谜。
医之治疾,不外药、针、灸、罐及推拿、熏、洗等法,而用药之途径者最多,其用药之能,唯在四气、五味矣。所谓四气,即寒、热、温、凉四者也;所谓五味,即辛、苦、甘、酸、咸五者也。二者用药,即此气、味二者矣。气属阳,味属阴,其作用在于病情之与药相对立矣。再者,四性之外,尚有平性;五味之外,还有淡、涩。
辛可发散,有发表、祛风湿、行气活血及散结开窍之能;发表,如麻黄、薄荷;祛风湿,如独活、五加皮;解气滞血瘀,如木香、川芎;散结肿、开窍闭,如乳香、麝香。
甘味药可补可缓,可用治虚证,如黄芪补气,熟地黄补血;缓解拘急疼痛,如饴糖;或用以缓和药性的偏盛,如甘草。
淡味药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主治湿邪为患或小便不利等疾病,如茯苓、薏苡仁。
酸味及涩味药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主治虚汗,如五味子、五倍子;遗精遗尿,如山茱萸、金樱子;泻利不禁者,如乌梅、赤石脂;喘咳不止者,如诃子、罂粟壳。
苦味药能燥、能泄、能坚,有燥湿、降泄及坚阴等作用,主治湿症,如黄连、苍术;二便不利,如大黄泻下、防己利尿;热邪伤阴,如黄柏、知母。
咸味药能软坚润下,主治癥积,如鳖甲;便秘,如芒硝。
疾病的病机和证候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咳喘)、向外(如阳气浮越而发热,汗出)、向下(如泻利,内脏下垂)、向内(如表邪向内传变,疹毒内陷)等病势趋向时,就可选择同病势相对立的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有上升、升提之意,主治病邪向下者,如内脏脱出下坠者(子宫下坠、脱肛等);浮有外行、发散之意,主治病情在表者(伤寒、中风、风温、冬温等);沉者有降之意,主要作用在于向内、向下,可降逆、潜阳、止呕、平喘、清热、利尿、泻下、安神等。
药物的四种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厚薄及质地的轻重有关,植物之花、叶及性温热、味辛甘之药物多主升浮;气薄、味厚、质重(如植物之种子、果实,矿石和动物之壳、骨、角)及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物,多主沉降。
药物的归经问题是以天象学说为主导的,如桔梗、百合、南沙参、石膏等色白之药物归肺经;酸枣仁、丹参、龙眼肉、大枣、小麦、朱砂等色红者归心经;青蒿、茵陈、芦荟、青黛等青色之药物归肝经;白术、陈皮、黄连等色黄之药物归脾经;女贞子、附片、肉苁蓉(大云)、墨旱莲、桑椹等黑色之药物归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