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感是人的智慧优于机器智慧的一个表现

  年底各种智能制造相关的会议多,还在两个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上担任评委,连续忙碌了两个星期,感觉特别疲惫。虽然昨天闲下来,可是在疲劳状态,实在不愿意写文章。从前天出差回来,早早就睡觉了,昨天白天在家又睡了一天,直到今天早上才恢复过来。

  最近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比情商更重要的是睡商》,看了这篇文章,我发现我的睡商可能是我的所有X商中最高的:我的睡眠可以攒着睡,过去一年中,每次出差都非常非常忙碌,有一次来上海出差3天,平均每天见4个不同领域的朋友,学习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企业,大脑是非常疲劳的。每次出差回北京之后,我基本都要睡两天(就是不分白天、晚上,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之后才能有精力与人交流。

  我在高中阶段,就发现在休息好了之后,学习的效率最高。而我因为身体不好,一到晚上就特别嗜睡,所以那个阶段的作业都是早上起来写的。后来养成了早上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早上工作效率最高的习惯。

  在我做程序员的时候,所有遇到程序的难题,也基本上是早上想到的解决方案。所以绝大多数程序员都是熬夜工作的时候,我也基本上是早上工作效率高,坚持早上工作。而这个微信公众号的80%以上的内容都是我早上4点至6点之间完成的。

  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曾经与圈内朋友争论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差异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人的疲劳感是人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优于机器的一个重要能力。疲劳是人容易修复的损伤,疲惫感是身体给人发出的警告,如果忽略了这个警告,就会积劳成疾,而疾病是人相对不容易修复的损伤。只有在没有疲劳感的状态人的工作、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

  而机器是没有疲劳感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机器发出警告的时候,基本上是机器发生了故障,就类似于人得了疾病的状况,而机器没有类似于人的疲劳这个状态。

  现在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设备联网,给企业带来的一个价值,就是帮助设备找到处于“疲劳”的状态。

  比如,一家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为企业提供设备预测维护解决方案。这家企业的解决方案中,对预警状态做了分类:一类是发生故障的预警;还有一类是没有发生故障的预警,这家企业叫自适应预警。

  比如第一种预警,对于一些设备震动,设定了振幅超标预警阈值,当震动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就意味着设备发生故障,需要设备检修。

  而第二种预警如图:振幅超标阈值是89um,而设备平时的振幅都是在14um左右,但突然有一天,振幅变为了21um,虽然21um的振幅远远小于故障阈值89um。但这是不是正常的呢?我把设备的这种状态称为类似于人的疲劳状态。设备仍然可以使用,只是运行状态不是处于最佳的状态。

  如果长期在这种状态下运转,设备就有可能“积劳成疾”,最后形成故障。

  而这张图的实际情况是:振幅从14um,变为21um的原因是设备压缩机转子表面结焦,导致旋转设备转动不平衡引起振幅升高(未超标)。如果长期不维护,会增加对轴的磨耗,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类似于这种设备“疲劳”状态的检测与维修,一方面可以使设备运行在最佳的状态,提高设备使用寿命,还会避免设备故障临时停机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降低运营成本。

未来规划做两件事:

1、成立一个民间的C2M联盟、希望可以重新定义C2M,并促进C2M的发展。

2、与20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并购基金建立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