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两大要素:胃气和胃降!(此篇乃实战思维)
一、胃气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维护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这个气是一种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别。先天之精微物质来自于父母,后天之精微物质来自于胃。如《黄帝内经》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人始生,先成精,这个精就是先天之精微物质。这个先天之精微物质就是胚胎,也就是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的精微物质。胚胎就是由这种先天之精微物质的变化而成。当胚胎完成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的生长,也就完成了先天之精的使命。当婴儿诞出母体,生命活动就要依靠后天之精微物质的维护。这个后天之精微物质,就是胃气。而实际上,先天之精微物质和后天之精微物质是相传的。化生先天之精的气和化生后天之精的气,是同一类物质。
如《黄帝内经》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上焦开发,宣五谷昧,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膝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澳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毋所避,是谓脉”。
《黄帝内经》又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六气(精、气、津、液、血、脉)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黄帝内经》明曰“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脏六腑生成之后,依靠后天之精微物质来维护,这个后天之精微物质,就是来自于胃所摄纳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微。而消化吸收水谷之精微,是靠胃气运化而成。
胃气就是在胃部脉络中运行的血液和津液。胃部血液和津液运行正常,才能消化吸收摄入胃中的饮食物,从而变为供养人体的精微物质。所以祖国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胃气虚实的表现如何呢?《伤寒论》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胃中虚冷,就是胃气虚冷。胃气虚冷的表现是不能食,或食则吐,或大便初硬后溏。胃气虚冷还有一种表现是容易腹泻。如《伤寒论》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胃气弱就是胃气虚寒,易动就是易腹泻。与胃气虚寒相反,胃气实热者,当能消谷引食,且不易腹泻。消谷引食,是饿的快,吃的多。如果饿的快,但却不能吃多,吃多一点就腹胀满,这也是胃气虚,但不是虚寒,而是虚热。
胃气是后天生命之本,也是防治疾病之本。故要注意保护胃气。保护胃气的基本做法,就是要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要饮食温度适宜,不要贪饮冷食;要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不要吃粘滑、过辣、生肉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反酸、胃不知道饿……”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饭就没胃口,就生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疗很简单,其关键就是一个“降”字,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习!
二、胃降
01
胃气上逆的用药
胃气上逆的情况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正好中和。如果胃气上逆,胃酸就会腐蚀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损伤咽喉,导致咽炎,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好。而西医治疗这类疾病常常采用抑制胃酸的办法,虽然胃酸减少,上逆引起的刺激症状可能减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过度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壁细胞会逐渐减少,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变!
所以降胃气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
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举个例子,有位女性患者因反酸、恶心、咽喉不适三年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不吸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闻到中药味就恶心,惧怕服用中药。经过思虑,我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月复诊时,患者说好得差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实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气,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气向下行,屁就多,这就是治本。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为这味药降胃气效果很好。学会了降胃气,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是胃寒、胃热、食积、气滞等,我们来一一分析。
02
胃寒的用药
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从早到晚不知道饥饿,是什么原因呢?
胃中无火!如何补火?
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
常用的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使用这些温心阳的药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会得到恢复。
03
胃热的用药
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放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是的!因为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中医学好后可以贯穿于我们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理论的妙处!
04
胃阴不足的用药
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长时间地烧,锅里的水也会被烧干,同样的道理,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养胃阴的药物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05
寒热错杂证的用药
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寒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热错杂证,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
如黄芩、黄连配干姜,或者金果榄配干姜等,半夏泻心汤就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经典方剂。
06
食积的用药
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病情轻的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病情较重的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功能。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反复发热,服用退烧药后当时可以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拌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3g左右,3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3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积食泻出来后,病就好了!
胃病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但以前面几种情况多见。了解了上述几种情况的用药特点,就知道了大部分胃病的用药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学习胃病的治法,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一句话,“胃以降为和”,理解了这句话,就抓住了治疗胃病的核心,你明白了吗?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