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句格言说:「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他的为人。」这句格言不仅涵盖了人生的价值观,而且涉及了人类复杂的情感,触及了人生所要遇见的各种状况。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每个人的思维。
悲喜,苦乐,爱恨,起伏……接触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感受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人们处世的根本。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佛家有云:「境随心转。」
此处的境,不仅指环境,更指人生的境遇。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
「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所以我们要明白心境的重要性,并且境随心转也是在强调心之重要。
如果人们一直保持好的心境,遇事乐观处之,即使遇到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也不会心生厌戾之气。
比如感情受挫、患上身心疾病等,能够以平静之心面对,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付出努力去对待,人就会很快走出困境。反之亦然。如果不珍惜所拥有的事物和人,粗暴的对待,很快好的事物及人也会消失或者离开。
友善的对待他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对待。人们应该多做好事行义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是可以取得内心愉悦的。
佛家有云:「相随心转」
我们观察人的相貌是如何随心态而变化的:
人害羞之时,脸一下红了,而且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来;
愤怒之时,眼睛里透着凶光,满脸狰狞,肌肉绷得紧紧的;
喜悦之时,脸上是有光的,眼睛是有神的,散发着活力、全身轻松;
受惊吓之时,脸立即变得煞白,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内心陷入极度忧虑之时,一夜之间满头黑发变成了白发,显得极为苍老;
突然受到挫折而陷入绝望之时,面色苍白,两眼失神,瘫软在地,浑身无力。
启迪多元思维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让某人在床上平躺着,用仪器监测他身体内的血氧水平。当他起心动念的时候,耗氧量水平立即提高,而且念头越强烈越多的时候,耗氧量水平也提升得越高。
身心是紧密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相互无关的存在着。起一念而动全身,而且是立即反应,丝毫不拖延。
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人思维的器具库里,他既可以制造武器,摧毁自己;也可以制造工具,开创一片充满能量、喜悦祥和的新天地。如果能够正确地思维并付诸实践,就能够达到幸福的彼岸;假如错误地滥用自己的思维,也可能堕落为禽兽之辈。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品格,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和自己生命的主宰者。
无论是那些「出乎意料」的行为,还是「刻意设计」的行为,或是「自然而然」的行为,这个道理都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说,行为是思维的花朵,那么悲喜就是思维结下的果实;所以,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收获的是苦涩的果实,还是甜蜜的果实。
人类是自然规律的产物,不论是在可视的物质世界里,还是在思维的隐秘世界里,因果关系都绝对地、充分地、无可背离地发挥着作用。无上高贵的品格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正确思维指导下经过持续努力得到的自然结果,也是长期心存正念的必然结果。同样的道理,长期累积卑微的思维,就会形成卑微的人格。
正心正举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它像指纹一样,不会与另外任何一个人有绝对意义上的重复。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你的思维、你的行为、你的喜好等的总和形成了一种外在稳定的特质,叫做个性,你以它去和外面的世界互动。
然而,它往往与现实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很可能是,你被现实弄得一败涂地。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无法改变强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规律世界。那么,只有成长自己的内心,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古今中外有无数铁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当你内心的心智模式发生了改变,现实的世界才会随之改变,使你适应并与之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转变你的思维,你才会重新坚毅地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人生和世界。
拨迷见智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改变思维非常重要。
开启自在之门
大千世界,不可能所有人具有同样的思维。
归纳起来,人生其实是一种寻求释然的过程。
人们做到虚怀若谷,心平如镜,对于人世间的是非恩怨、风风雨雨,「涣兮若冰之将释」。对于没有结局的争论不再疑惑,对于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能够主观上放下,不再患得患失,默然悲喜,能够从容大度,海纳百川。这种释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受社会阅历、原生家庭、教育程度、情操陶冶、生活品位等的影响。
逆境中不屈不挠,顺境中不骄不躁,失意时安然若素,得意时淡然以对,总能调剂出一种适合的心态应对生活,始终如一地不放弃、不气馁。
我们需要用「全息」的思维,尽可能的多收集信息、资讯、材料,打下全面辩证看问题的基础。
我们需要用「全观」的视野,尽可能的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增强自己的执行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用「全程」的方法,兼顾短期和长远的利益,从时间的维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改变思维才能改变命运,达到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帮助人们正确的面对人生各种考验及挑战。
Q:为什么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