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二)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当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同甘苦、共患难的弟子,现在虽然不在我的身边了,但是他们通过困厄的磨炼,已经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体悟到了礼乐文明不单单是和谐秩序外在的确立,还有礼乐教化的不损仁害义、不伤己身的化仁安仁,体察到了君子通过礼乐的存心养性尊德性的实践,方能达成与时谐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完满。因而他们在各自的自我修行实践中,志之于道,据之于德,依之于仁,游之于艺,成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德才盛象。”德行成就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长言辞教化表达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治理的有:冉有、季路。熟悉文献典章的有:子游、子夏。

03

   释  字      

《说文》:皆:俱词也。从比从白(𦣹)。古谐切。

《小尔雅》:皆:同也。

汉字“皆”金文从比从曰,后讹从白,是“偕”的本字。高田忠周在《古籀篇》中说:“《说文》:'皆,俱词也。从𦣹从比。’比者亲密也。即坿(附)随于他也。𦣹与自同。然𦣹为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即知俱词也有坿和合同之言也。《小尔雅·广言》'皆,同也’,是也。”张舜徽在《约注》中说:“《小尔雅·广言》云:'皆,同也。’今语称同,古人则谓之皆。皆有同义,故凡从皆声之字如喈、龤、谐、偕、𩤠、湝诸文,并的和同意。” 本义为全、都、一同,引申指普遍。

《说文》:语:论也。从言吾声。鱼举切。

《释名》: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汉字“语”从言吾声,“语”侧重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与人交谈,“言”侧重指主动跟人说话。故“直言曰言,辞较简约;论难曰语,辞较繁富。”《释名》:“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本义为与人谈论,议论,辩论。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的导论,彰显了礼乐之“学”和礼乐之“行”的不同面向,“学”当从格物穷理的“道问学”开始,“行”当从存心养性的“尊德性”处着力,期望学者之“行”能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从与时谐和中,把握礼乐精神的存心养性的“化仁”转向和超越,实现君子与时谐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之完满。本章通过当年跟随老师在陈国、蔡国共患难的弟子,现在虽然都不在老师身边了。但是这些弟子已经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了出来,把握住了礼乐精神的存心养性的“化仁”的实质,从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在与时谐和中,践行着存心养性的不损仁害义,不伤己身的礼乐文明的盛德完满。老师说:“当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同甘苦、共患难的弟子,现在虽然不在我的身边了,但是他们通过困厄的磨炼,已经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体悟到了礼乐文明不单单是和谐秩序外在的确立,还有礼乐教化的不损仁害义、不伤己身的化仁安仁,体察到了君子通过礼乐的存心养性尊德性的实践,方能达成与时谐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完满。因而他们在各自的自我修行实践中,志之于道,据之于德,依之于仁,游之于艺,成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德才盛象。”德行成就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长言辞教化表达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治理的有:冉有、季路。熟悉文献典章的有:子游、子夏。

本章需要注意的一是“不及门”,“门”是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眼前身边受教。因此,不及门不是不及仕进之门之意。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注:“不及门:一说:孔子言,此时陈蔡相从诸弟子,皆不在门。一说:及门谓及仕进之门,诸弟子相从于陈蔡者,其时皆不出仕,故与陈蔡诸大夫少交际而遇此厄,孟子所谓无上下之交也。从上章及下文细参,似前说为是。”二是需要把握住四科十哲。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德行,得之于心,效之于行,以身行得,这是孔门学问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虽然尚还没有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根据个人潜质,也可以开发出三种才能,这是孔门学问的副产品,也可以以此为助道品,继续向前进修德业。” 唐文治《论语大义》中说:“此节有数义:一当知四科必圣人所许可而论定者,故记者特记之;二当知曾子、有子诸人不与其列者,盖未从陈、蔡之役,十哲之称,未为论定;三当知四科皆为特长,如颜渊、仲弓、子贡,未尝不优于政事,惟其专长在此不在彼耳;四当知圣门所重,在立德、立功、立言,而学道必以德行为本。”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本章四科之分,见孔门之因材设教,始于文,达之于政事,蕴之为德行,先后有其阶序,而以通才达德为成学之目标。四科首德行,非谓不长言语,不通政事,不博文学,而别有德行一目。孔门所重,正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务求禄利有表现,而遂特尊之曰德行。自德行言之,余三科皆其分支,皆当隶于德行之下。”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