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拼音,碰到不认识的字咋办?
来源:文史博览
众所周知,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声字,但是如果直接根据声旁去读,很可能读错。尤其在今天。
那么,怎么办呢?
古人的办法是,虽然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但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
于是,为了便于学习汉字,古人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其中,有这样几种: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或反切法。
譬况法,就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读若法,就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给被注字注音。这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需要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
比如,《说文解字》: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埃。儡,相败也,……读若雷。
直音法,就是选用一个与被注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汉字来注音。即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比如,《汉书·高帝纪》中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话说:“单,音善;父,音甫。”
比如:“肇”注“兆” 。(《尔雅》)
如果知道“善”“甫”“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单”“父”“肇”字了。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
这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的声调。
民国初期有学者著书将“反切法”为“击木知音法”
比如: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三声),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比如:王,万方切。哀,乌开切。敖,五劳切。收,式州切。器,去冀切。矣,于纪切。
这里有一个常识,要知道,反切是按照反切产生的当时的语音制定的,而不是现在的语音。读出来的音也是古音,而不是今音。
比如,江是古双切。但读成“guang”也不对的。因为双的古音接近于“sang”,所以“江”的古音是“gang”。
江的这个古音,在今天的闽南语里还保留着。
而我们今天所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确立的。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批准通过这个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分为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
从1958年秋季开始,有着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这个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从此一直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