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家乡与外乡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我的家乡在大山脚下,东北高西南低。村旁有两股山涧沟壑流出的泉水,合抱村庄东西两头流入门口塘。大山里的来水经水库拦截后部分经村外小港,由上桥下桥由东向西流入良荐湖。田地一溜山脚向西南两方延伸,由于村大人口多,耕地做的很远。但是"柴近水便"在我们十里八乡是有口皆碑的。

小时候,村里巷道纵横曲折,墙与墙之间宽度一般不足一米,也有几条较宽的主干道,以便于红白喜事。路上由黑褐色野石与青石铺就,有带天井的古民居二十多幢,造型别致,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幽深安宁,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全村聚族而居,兄弟叔侄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看白云悠悠,望炊烟袅袅。喜渔樵耕续,过苦乐年华。

村里有关内关外之分,一般建房不做出关外。所谓关内,是以地形垒石为垛,以流水为界为郡。郡内流水潺潺,关外稻果飘香。门楼月台下三口池塘,绿水荡漾,濯衣洗裳,欢歌笑语,里短家长。五个大石门坎布置于村头各大路口,将禽畜拦于关内,这就有效的保证了庄稼的安全。刚生下的牛犊要想通过,只能靠人抱手推。每个大石门坎都有一块较低较窄的石料镶与边上,以便挑稻送肥儿童上下学。

柏树垴就在关外,因有一树古柏而得名,古柏高大挺拨,苍翠如盖,纵看树干如山川沟壑分明,虬根犹龙蛇蜿蜒四周,桧香弥漫,瑞气盈盈。树下佛神有求必应,香烟燎绕,保佑着古村的祥和与安宁。旁有一棵古皂荚树,春夏树冠擎天,地上树根盘根错节,突出的根,空隙部分是拴牛最好的选择,可同时拴四头牛。夏天知了如泣如诉,树上叶茂荫浓,山风徐徐,流水依依。此时小伙伴们自搭人梯,上到树上采下皂荚分回家去,那时是洗衣去污的最佳物品。傍晚时分树旁萤火点点,蛩声如织,大人们有的手摇蒲扇,习地而坐聊着各自的生产与生活以及家常理短,惬意安然。

柏树垴下有一口小池塘,名曰:桂花园。老人讲这里原是一片桂树林,世事难料,沧海桑田,因此名而留传。小时候在塘里游过泳,靠塘里侧有一棵连一棵的菖蒲,叶如利剑,柄柄冲天。每逢端五节菖蒲与艾草悬挂于门前,以示避邪祛灾。桂花园塘埂不高,水不深,春夏季下大雨时水会漫过池塘,雨停后泥鳅随水而上,路上沟边,一队队,一串串,一团团用手捧起掷于路上,那种惬意无以言表。那时乌龟甲鱼经常出没于田野,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有一次集体放水抗旱,将一口小池塘放干,我们几个小伙伴捉回的乌龟装满一箩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武汉知青周福丘插队我村。他瘦高个子,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白皙的皮肤,苦笑中略带几分温文尔雅,说话幽默。远离父母,人生地疏,一个住在一间土坯房里,甚是寂寞,我们经常到他那里去玩,他也很喜欢我们。有时听他唱歌,动情时两眼满含泪水。一次一包"鸿雁"牌香烟刚好抽空,他装着鬼脸打量着我们,我们不知所措,连连后退,他将烟盒拆散,外包装装进口袋,内包装用打火机点燃,问我们是谁能将火用手拍熄,我们都用手抢着去拍,不曾想这是他设下的一个陷阱。这时我们满手都沾满了沥青油,他笑的前仰后合,我们面面相觑,尴尬之极,后悔已晚。我发现那是他最开心的一次笑容,想来幼稚天真也有趣。

柯美田,大雅山脚下,新建乡人。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炮兵,因为打大炮,炮声将大脑振荡落下神经病根,四处流浪',衣衫褴褛,一件军用棉袄不见纽扣,长年裸胸露脐,拖着一双破鞋两个大脚趾露在外面。满脸乌黑,高高的颧骨,眼睛很大,头发很短,头皮上可见斑驳的污垢。寒肩低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呆滞的目光,可见眼白一处洁清。他喜欢抽烟,但不是整支的,都是别人吸过后扔在地上的烟蒂,只要看见地上有都要捡起攥在手心里。那时只要他来了我们都要跟在身后戏耍,你不激他,他一般不会打人,嘴上还经常唱着一首似懂非懂的一支歌:"雾沉沉啊,风云云啊,千山来大家,万水来大家……″他从不向人乞讨,但也有很多人家施舍一瓢半碗的,这在我儿时们记忆里非常深刻。

那时学校里有来自浠水,蕲春的做瓦师傳,其中有姓熊的夫妇,他们有一女儿,名叫熊白姑,与我同班,有一次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并作为范文让我们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非常好,我们都很羡慕她,放学后我们还在一起采过野菜。有何师傳和他的两个儿子,大的叫何文学,小的叫何文田。我们都是要好的朋友,并有过一段短暂快乐的童年时光。还有小邓,无妻室儿女,孤苦零仃,在我乡飘泊多年,现在不知去往何处。

伊斯能,蕲春人,十八岁来我村做砖瓦,憨厚木讷,老实善良,已完全溶入了我族兄弟叔侄的行列。从青春年少,到风烛残年,再到终老病死,大半生都生活在我村。记得刚来时在砖瓦窑旁,搭一个四面敞开的大茅棚在里面做瓦,棚内凉爽通风,放落下的瓦筒干的快,收的早。暑假里那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因为他和蔼可親,在劳动之余还教我们做游戏和画简单的人体画。有时让我们躺在地上双手十指叉开,仰面向上,因为地上很平,都铺有细沙,那都是为放瓦筒做准备的,然后用竹扦沿人体一周,待我们起来后,一个人的模型跃然地上,十个指头维妙维俏,挺有几分艺术的味道。教我们学青蛙叫,舌头向上卷起,用力吸气,此时咕咕的青蛙声,此走彼伏各自在我们的嘴里流出,高兴之余也充实了我们许多童年的幸福时光。在一起的相处中,我们也懂得了做瓦的过程与艰辛。做瓦先备土浇水浸透,用水牛将泥土踩熟,翻锹再踩,然后肩挑背驼入窑棚上堆,用薄膜盖严,保持泥土的湿润,一般一堂泥一个人可做十天半个月,先用钢丝弓一砣一砣切下,用脚踩板拍,做成长八十公分,宽十五分,高六十分左右,再用钢丝刨刨下一点五公分薄皮,用双手托起放置瓦筒周围,用弧形铁抹依瓦筒一周交头接缝,蘸水抹匀抹光,不见沙眼,再用滑扦将多余部分切齐,将瓦筒放置地面脱下瓦衣,待凉干后一个瓦筒便可折出四片弧形,高低厚薄一致的瓦坯。他娴熟的动作我们有时看得入迷,一双粗壮的大手将泥和水旋转飞舞,抹得天衣无缝。有时用微笑的目光投向我们,眉宇间漾起一丝慈祥的笑容,俨然一位可親可敬的长者。

家乡早已没有了关内关外之分,设在各大路口的石门坎,已被平整的水泥路代替,郡边的淙淙流水也随着植被的创伤无声藏匿。古柏树,古皂荚树还有古樟树古枫树,都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山悠悠,那些在我村生活过的异乡人,早已物是人非。现在还有破烂不堪的老屋,断壁残垣中,高高的马头墙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过往。

现在闲暇时老忆起孩提时光,写下来以作怀想,也算是我打发时光的一点闲情吧!

作者简介

李远进,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人、农民。爱看书,闲暇时喜欢用笨拙的笔书写平淡的生活。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