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也就是今天,是我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遗产日这天,我们如何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与生机呢?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相约一场云展览,捕捉紫禁城古建筑群的流光溢彩;再一起欣赏一幅重获新生的巨幅贴落,在传统与科技的融合中步入符望阁的山水。
“华彩世界·琉璃故宫——走进绚烂的中国色彩”
云展览于遗产日正式上线
我们的遗产日这天,由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联合推出的“华彩世界 · 琉璃故宫”云展览正式上线!登陆这座“云”,我们将可以透过琉璃这一色彩丰富的建筑材质,用全新视角,感知紫禁城独特的工艺、璀璨的色彩、高规格的建筑组构和丰富的文化象征。
更难得的是,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内134座琉璃建筑物首次集中亮相。琉璃,是故宫华彩世界的组成元素,是古人营造观念的集中体现。琉璃制品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明清时期该产业的兴盛发展,以及琉璃烧制技术的趋近成熟。同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从另一维度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营造智慧体现。基于这种独特性,自2018年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连续三年对故宫琉璃门及其他官式建筑开展系统普查和测绘研究。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本次研究成果转换成更为直观、更具互动性的“云展览”。云展览上线活动今日启幕后,公众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探索”栏目的“建筑”频道,点击进入“紫禁城的琉璃世界”。
在“云展览”中,观众们不仅可以逐一了解134座琉璃建筑,还可以借助全景互动、构件拆解等方式,精读琉璃构筑物,收获科普琉璃的烧造、呈色、琉璃门搭建方面的知识。
无论选择泛读还是精读,此次云展览都可以帮助观众们探索故宫华彩世界的奥秘,领略古人的营造智慧与空间观念。在遗产日当天,线下启幕活动还邀请了30名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学生来到现场互动,通过向他们讲解琉璃知识、传递建筑文化,引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华彩世界 · 琉璃故宫”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南京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等机构的官网平台同步上线,与各位观众共赴琉璃的华彩盛会。
“让文物活起来”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短视频于遗产日发布
2019年,一幅由清代宫廷画家蒋懋德创作的山水图贴落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进行修复。这幅山水贴落高4.46米,宽2.82米。如此巨幅的贴落画,修复师们是如何将其修复的呢?面对传统的修复技艺,高科技的无损检测分析方法又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整个修复过程的影像记录、收集并整理文物保护过程中的科技检测数据,在这个遗产日为大家呈现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文物保护修复科普短视频。该短片包括修复前的无损检测、修复中的传统技艺以及修复后的价值彰显等几个部分。通过清晰的步骤展示,短片呈现了这幅帖落巨大的修复难度及复杂的修复过程。一是通过分层展示,为观众直观地展现出画心背后装裱纸张的基底结构。二是通过画作的透光影像,揭示了夹在托心纸和覆背纸之间的多张黄色签条,并由此得知,该帖落曾张贴于符望阁西北小间之中。三是通过对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多种科学无损检测分析手段的呈现,揭示出科学的无损检测数据,为传统修复中的全色和接笔提供了巨大帮助。四是由于符望阁北西小间在清末时曾经过改造,这幅帖落在现实中已无法回贴到原来的位置了,故宫博物院的技术团队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将该画作重新回贴至依托于3D技术的虚拟符望阁之中。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聚焦在如何使文物的本体延年益寿,更需致力如何使文物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只有这样,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得以真正完成。作为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惟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中国藏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守护世界文化遗产地,见证更多文物焕发新机,我们与你,一直在路上。
从“千层纸”到“一张图”,如何更懂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