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狂贺知章(第三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文前,了解故事背景,可能要复习前两集(点击链接前往):
三
大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冬天,某日,长安,皇帝会议室。
玄宗皇帝抛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大凡盛世,都要搞出点动静,昭告上天。泰山封禅是一种极高的政治荣誉。秦始皇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元封元年,汉光武帝于建武三十二年,唐高宗于麟德二年,先后前往泰山封禅。在此之前,有以宰相张悦等为首的高级干部,先后四次给我建议,搞一次泰山封禅。我们大唐现在这么强大,我觉得可以搞一次。大家讨论一下?”
皇帝的想法,就是圣旨。大家举双手赞成,全票通过。
倒是在关于具体日子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有一伙高级领导干部主张在清明节封禅,另一伙则主张在国庆节封禅。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给高力士一个颜色。高力士心领神会:“淡定,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效果明显,大家马上安静下来。
皇帝说:“我刚才看了一下,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贺爱卿始终没有开腔。难道你有不一样的想法?”
集贤院学士兼太子侍读贺知章被点评提问,马上站出来,说:“老大,刚才有点走神。你才决定这个事情,我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诶。”
高力士代表皇帝发火:“这么重要的大会,这是国家大事,你居然不认真,还走神,你还好意思说?”
贺知章说:“我是想到太子刚才给我提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太子的事情也是国家大事。皇帝泰山封禅,该封,必须封,而且还要封好。前提是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至于具体日子,皇帝说是哪天,那天肯定就是好日子。我们根本不需要讨论。”
既然大会上搞不定,那就开小会定。
第二天,皇帝发通知,要求贺知章、礼部尚书以及参与泰山封禅大典的几位高级干部,继续到小会议室参加讨论。他们中间,有主张清明节的,也有主张国庆节的。民主嘛,两种意见的持有者代表都要参与才对头。
这次大家都学聪明了,装猫儿不开腔,都让贺知章先说。
贺知章说:“昨天开会我就说了啊,皇帝说哪天就是哪天,不一定非得选在节假日。这么大的事情,皇帝完全应该自己做主,我们负责落实就是。”
玄宗说:“老贺还是这么直接,我喜欢。俗话说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干脆十二月十六日举行泰山封禅大典,这个日子顺。事情就这么定了,由礼部尚书牵头落实,你们再座的,搞好配合”。
又是全票通过。
经过紧张的筹备,大礼如期举行。玄宗皇帝如愿以偿登上了泰山,贺知章奉命随行,并提出了皇帝登顶、大臣在山下随祭的礼仪规矩。
皇帝要气氛,要求下属作诗,一共八首乐府组诗,其中有七首,出自贺知章。
这里,我们随便围观两首,比如《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
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再比如《唐禅社首乐章·肃和》:
黄祇是祗,我其夙夜。
夤畏诚絜,匪遑宁舍。
礼以琮玉,荐厥茅藉。
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此外,还有《雍和》《寿和》《福和》《太和》等。《唐书·乐志》曰其具体使用方法是:
玄宗开元十三年,弹社首山余地批乐。迎神用顺和,皇帝行用太和,登船、奠玉帛用肃和,迎俎人用雍和,初献用寿和,饮福用福和,还宫用太和,送神用灵具醉以代顺和。
这个事情,巧妙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威性。皇帝对贺知章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大唐玄宗皇帝天宝三年(公元七百四十四年),已经八十五岁的贺知章干不动了。给皇帝写了一个辞职报告,要求告老还乡,到吴中去颐养天年,顺便修仙。
皇帝果断批准,还批示,要求地方干部必须关心关照老领导。
临行前,他向皇帝告别。皇帝说:“老贺,你这一走,我们就不能天天见面了。还有啥事情需要我做,你尽管说。”
贺知章说:“说起这个,还真有事情需要陛下帮忙。我儿子还没有正式名字,想麻烦你赐一个,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那我们老贺家可大发了。”
皇帝说:“这个好办,信义是道德的核心,孚者,信也,你儿就叫贺孚算了!”
贺知章得到皇帝赐名,一个劲儿拜谢,心想着,回到家里可以吹牛了!
高兴不过三秒,他突然反应过来:“皇上这不是在拿我开涮么!'孚’字,上面一个'爪’,下面一个'子’,那不是说我儿是'爪子’吗!”
想到竟然遭皇帝忽悠了一通,贺知章不由一阵苦笑。哎,关系太好,遭领导调侃一下,活跃气氛,没办法。
皇帝说,既然不喜欢,那我换一个,就叫“曾”如何?让他像孔子的弟子曾子那样有学问。贺知章想了一下,这次是正规的,谢恩,喝饯行酒,然后告辞。
皇帝能做的,是亲自率领太子及文武百官为贺知章送行,并御笔亲书一首诗相送,写完了一首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对这位老臣的尊重和不舍溢于言表。
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中这样记录: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
玄宗皇帝李隆基的《送贺知章归四明》两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皇帝号召大家分别写诗,最后整理成了一个文集送给贺知章,还亲自动手写序言。难得看见皇帝的文章,全文是这样的:
“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离开家乡五十年,经历了武皇、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贺知章就这样衣锦归乡,在归途中,他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情深意切,对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家乡变化,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感叹,心中的无限感慨,都用最朴实的语言自然流露出来,句句发自肺腑。
还记得当年,那是大唐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六百九十五年),三十六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写过一首《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如今五十年过去,一切都是物是人非,让人心生感慨。
在归途中,他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初春美景,连用比喻,把嫩柳的生机勃勃、春风的难以捉摸写得饱含生趣,一个“裁”字更是别出新意,立意新奇。整首诗清新自然,正是贺知章“清淡风流”的代表作。
回乡后,他一度在宁波隐居。三不二时,他要去一趟道教名山,四明山。成天与渔夫樵夫为伍,喝酒赋诗,好不快活。有时候,还在余姚梁弄镇后陈村,为读书人讲授《四书五经》。
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少有的“炫富诗”《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不要说认不到我,酒随便打来,老子有钱。
这样的轻松日子,贺知章过了八个月。
八个月后,回到家乡的贺知章,无疾而终,驾鹤而去。但愿真如他跟皇帝所说,修仙去了吧。
据说,玄宗皇帝退位后,贺知章当年教导过的太子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在贺知章去世后十四年后,念及当年侍读之情,追赠其为礼部尚书。
能得到两代皇帝的认可和追思,整个大唐的文化人中,可能或者必须,似乎只有贺知章一人。
全文完。整理修改后再发全集。
下一个想看谁,请留言!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