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声和仄声(三)怎样辨别平仄声|老小孩讲述

现代汉语的发音四声是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即第一声“妈”,第二声“麻”,第三声“马”,第四声“骂”的声调。
    古代汉语发音的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发音四声并不完全相同,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如果再细分,则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诗词中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即平声和仄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一句话:“不平就是仄”。
    平声即现代汉语中阴平和阳平,仍属平声,这没什么问题。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仍是上声,另有一部分变为去声,还都属仄声,也没什么问题。去声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是去声,仍属仄声,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入声,这个发音短促的声调在现代汉语即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分别融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中去了,要掌握就有难度。有的入声如“百”等融入现代汉语的上声中,有的入声如“立”等融入现代汉语的去声中,依然属仄声,倒无关紧要。而有的入声如“黑”、“白”等分别融入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中,用普通话来念,就很容易当成平声字。
    对无法判定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的,可以借助字典、诗韵等工具书,也可以上“中华国粹网”(http://www.zhgc.com)、“汉典网”( http://www.zdic.net)等查找确认。
    如果写诗、填词、作对联每个字都去翻工具书或上网查找那也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尽快掌握平仄声,特别是入声的辨别方法呢?有。
    首先,在用普通话读的时候把上声、去声(即第三声、第四声)字确定为仄声字,这样至少有一半字不必翻工具书或上网查了。
然后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中区分平声字和入声字。那么如何来辨别呢?凡是鼻韵母即韵尾是-n或-ng的字,如an、ang、in、ing、en、eng、un、ong等,都不会是入声字。于是,普通话鼻韵母的字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就可基本确认为平声字了。这样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声调中,又有不少字,身份可以明确了。
    剩下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声调中,怎样才能把藏身其中的入声找出来呢?这里不能再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了。
    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古代汉语中发音短促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即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所幸的是南方的许多地域如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等处以及吴方言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都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古代汉语发音的特点,其中就包括入声。
    有副大家熟悉的对子:“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下联五个字毫无疑问都是“平声”,但上联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屋”、“独”是平声,其余三字是仄声,对子似乎不太工整。再试一下用上海话读,则五字包括“屋”、“独”全是发音短促的入声,属仄声,与下句五字平声相对,非常工整。而且用普通话来读,下联五字全是“i”韵,而上联“屋”、“鹿” 、“独” 、“宿”是“u” ,“北”却是“ei”显然和其余四个字不是一个韵;再试一下用上海话读,则上联五字全是同韵入声的“u”, 下联五字全是同韵平声的“i”。因此,这幅对子无论是词性,结构,还是韵、调,对仗都非常工整,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入声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如果把普通话阴平声的“八”作为一个音拍的话,那么上海话阴入声的“八”只有半个音拍;如果把普通话阳平声的“拔”作为一个音拍的话,那么上海话阳入声的“拔”只有半个音拍。反过来说,用上海话读单韵母a、o、e、i、u、ü 以及复韵母ai、ie、üe、ou、ei、uo等字中发音短促,只有半个音拍的,就是入声字。如鸭、剥、德、积、扑、菊以及拍、跌、约、粥、黑、国等。

有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全词应是押仄声韵。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就会发现词中“立”、 “力”、“ 入”、“ 日” 、“碧” 、“泣”都是第四声去声,属仄声,这没错。但“逼”是第一声阴平声,“急”、“ 席”、“ 及”则是第二声阳平声,属平声。是否不合词律了?
    不妨试着用上海话来读一遍。不难发现不仅“立”、 “力”、“ 入”、“ 日” 、“碧” 、“泣”发音短促,而且“ 逼” 、“急”、“ 席”、“ 及”也是发音短促,都是入声字。把“逼” 、“急”、“席”、“及”输入《中华国粹网》查验一下,果然,这几个都是入声字。这首《渔家傲》全篇都是押入声即仄声韵,没错。
   再看杜甫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就会觉得“门泊东吴”四个字似乎全是平声,好像不对了。但用上海话来读,就能感觉到“泊”是入声字,属仄声。全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可平可仄,这里用了平声的“门”,第二字用了仄声的“泊”,全句没问题。
    再看毛泽东的另一首《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整篇诗的格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就会发现“乌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两句的平仄声似乎有问题,。其中“乌蒙磅礴走泥丸”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句首四字好像都是平声。第三字是可以“不论”的,可第四字应该“分明”的,怎么用错了呢?用上海话来读一下吧,“礴”发音短促。再验证一下,确实是入声,这句平仄格律没错。另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拍”似乎也像是平声,还是用上海话来读一读再验证一下吧,也是入声,这句平仄格律也没错。这首七律诗无论是内容、气势还是平仄、韵脚、对仗都很完美。
    上面是如何掌握平仄声的方法,可能有点“野路子”,不太正统。但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还是蛮实用的。希望能给喜欢诗词、对联的朋友有所帮助。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