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黄连黄柏”在儿科的几点应用
“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是儿科临床上常用的三个药。
我们谈到小儿用药慎用苦寒攻伐之药,为什么又说“三黄”为儿科常用之药呢?
我们说任何事物都要去辨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观其全貌,才能运用自如。
一、“三黄”的特点
三黄的共性:性味均为苦寒,都具有清热泻火功能,分别适用于火毒燔灼的疾病;苦又能燥湿,燥为火之性,故可用于湿热之病。三者都入脾胃经,以除湿热,因此都能治疗胃肠疾病。
各自的特性:从具体归经来看,黄芩入心、肝、胆、肺、大肠经;黄连入心、胃、大、小肠;黄柏入肾、膀胱、大肠。
从功能主治看,黄芩善清上焦火,并有清热安胎止血之性;黄连能泻中焦火,擅清心除烦;黄柏善清下焦火,能退下焦虚火。
故黄芩最善清气分之热,并由肺而下通三焦,下输膀胱,以利小便,因其入肝胆经,所以,往往用来治疗少阳寒热往来之证。
黄连善入心以清热,心中之热清,则上焦之热皆清,故善治眩晕、目疾肿痛、丹毒、口舌生疮、心火亢盛、烦躁不寐等证。对于湿热郁于心下,而作痞满,如我们常见的黄连泻心汤等。
黄柏因其水液浓稠而滑,故能直入下焦。对于骨蒸潮热痿软等证,李士材云“黄柏苦寒,沉而下降,为足少阴足太阴之剂。”
由于黄连、黄芩、黄柏三者的性味均属苦寒,有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擅长的一面,举凡火毒燔灼而出现的各种证候,用之得当,往往一剂知,二剂已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但是,三药毕竟是苦寒之品,有其伤阴败胃不利的一面。所谓“苦燥伤阴,苦寒败胃”。对于脾胃素弱的小儿,用之慎,量一定不要大。
小儿稚阴未长,稚阳未充,形气不足,脏腑脆嫩,一切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峻厉的药,都可戕贼生气,所谓“辛热足以耗损真阴,苦寒能伐生生之气。”
所以小儿用之,一定要掌握其剂量,合理配伍,发挥三药的优势,制其不利的一面,会达到理想的要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三黄的临床应用
1、时行热病
三黄是治疗热病的圣药。用药条件必须在表邪已解,里热毒炽,或在表里俱热的情况下方可应用,热病初起,无汗身痛,不宜用。
举一个三黄同时配伍的方剂治疗时行热病:黄连、黄芩、黄柏加石膏、山栀、淡豆豉、麻黄、生姜、大枣、绿茶,实质为黄连解毒汤合栀豉汤加味组成。
黄连解毒汤中黄连泻中焦之热、黄芩泻上焦之热、黄柏泻下焦之热,山栀通泻上、中、下三焦,四药共成解毒之剂,栀豉汤可以宣泻除烦,加石膏则清泻里热的功能更强,麻黄、生姜、大枣、绿茶在三黄石膏汤的配合之下,成为辛凉解表之剂,发汗逐邪,清泻表热。
用治时行热病,表里俱热,烦躁不安,口中大渴,面赤鼻干,两目红赤,无汗,身体拘急,脉象洪数;甚或谵语、躁狂、衄血、发斑等,每获良效。
2、痢疾腹泻
痢疾和腹泻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湿热或寒湿之邪,侵入肠中,络脉受伤而成,有饮食不洁、宿食停滞,碍于肠胃影响运化而成,有脾气虚弱或肾阳衰微,命火或微,阴寒极盛而成。
所以,临床既有寒热之分又有虚实之分。而三黄所适宜的痢疾和腹痛,均以湿热或火毒蕴于肠间,传导失常所形成的热痢和热泻为宜。
如《宣明论》的芍药汤用以治疗湿热下痢,方中所有芩、连都清热解毒燥湿;而用芍药、甘草、当归可以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佐肉桂一味,以除芩连苦寒之偏,这是一张清泄湿热,调气治痢的专方。
又如治湿热下注的葛根苓连汤,方中亦有芩、连可以清热解毒止痢,葛根解肌、升阳止泻。
伍以芩连,则能充分发挥清阳明里热之效,甘草调和诸药,用治小儿身热腹泻,往往一剂知,二剂已,是一张较好的清热利湿止泻方,临床用之,效如桴鼓。
治湿热下利赤白的白头翁汤,药仅四味,确有强大的清热利湿止泻功效。
从这几张方子我们可以看出:痢疾和腹泻,大多配有黄连,可见黄连功效最好。
我在临床治疗痢疾和腹泻时,多以黄连为主药,黄芩协佐,黄柏用得较少一些。三黄治热痢热泻,疗效显著,久经证实,但临床切不可滥用、取快一时,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之脾胃脏器。
3、吐衄出血
三黄本无直接止血之功,因血得热妄行,三黄既能清热泻火除去出血的原因,从而即可收到止血的效果,所以三黄适应热迫血行这一类的各种出血证候。
黄芩在清热止血方面,我每多用之,比较偏爱此药。
如张景岳治疗咯血,运用茜根散,黄芩可以清热止血,侧柏叶、生地凉血止血,阿胶和茜草可以活血化瘀,甘草和中解毒。
《医宗金鉴》治疗小儿衄血,内热火盛者,用四物三黄泻心汤,其中四物调血理血,芩、连合用,可以苦寒清热泻火,配以大黄,疏降火逆,以治衄血吐血,每获良效。以四物三黄泻心汤,热盛吐衄功最良。
黄连除与黄芩配伍治疗吐衄出血外,亦可单用治疗胃热上冲,如牙痛、龈肿出血,口唇溃疡、唇风,我常用清胃散加减治疗。
因为上述症状都属于脾胃,只有脾胃热上攻,牙痛、龈肿出血,口唇、舌、颊、腮都已肿了,已经向外发了,所以就要用泻火的药物,用黄连泻心胃之火。
原方中黄连量仅为六分,对于小儿更应小量,因为黄连毕竟为苦寒药。
我们常说:“诸痛疮疡,皆属于心”,需要泻心火,消疮疡,它用的是黄连、当归,取当归养血和血。
热盛,单用黄连还不行,血分之热还未除,所以在用苦泻的同时用了丹皮,丹皮能够凉血散瘀,以上两药互相配伍,然后加上生地、当归作为主药,凉血清心,同时当归养血,这两者合起来,着重是因为治疗的不仅是痛,还有肿,溃烂及出血;
在这基础上,还用了火郁发之的升麻,散阳明之火,火升热降,诸症可出可除,临床用治胃火牙痛出血者多效,至于黄柏,在《普济方》中有单用以治下血。
三黄可以清热止血,早已众口皆知,但三黄凉而抑遏,易生瘀血凝滞,苦寒败胃之后患。
但小量的苦寒味可以健胃,包括大黄在内,量小时,对于肠胃湿热消化不好,大便不正常,饮食不好,用苦寒药清热燥湿,能够解决肠胃的湿热,可以恢复胃肠的功能。
4、小儿汗证
汗是人体的津液,存在于体内阳分的为津,阴分的为液,排泄体外的就是汗。
小儿汗证,一般以自汗和盗汗二候为常见,阳虚多自汗,无故而汗出;阴虚多盗汗,盗汗属阴,多于睡中冷汗自出,醒后自止。
古人云:“汗为心液”。汗出虽多虚证,但在临床亦为实候的表现。
如里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如蒸,肌肤灼热,脉象洪大,则为阳明经热,热蒸而汗出。
心火盗汗者,睡则汗出,身热多烦,舌红溲赤,大便艰难,则为热搏于心,迫液外泻。
小儿汗出,根据临床观察,有不少病例是属于湿热内壅,逼汗外出,故在治疗方面,并不像成人那样以养阴清热为主,也不是偏重益气固表。
应用三黄较为适宜,方如当归六黄汤,这是一张通治阴虚内热及三焦实热而引起的自汗和盗汗的方子,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三黄通泻邪热,黄芪固表强卫,补气止汗。
三黄治疗汗证,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疗效显著。但应时刻不忘其苦寒败胃,脾胃虚弱,火不甚者,用之需慎。
三黄尚有其他作用,治呕吐痞满,三黄本非止呕药物,呕吐原因,有的由于湿热淤滞中焦,或火热上迫,胃失和降所致。因为三黄性味苦寒,能够清热燥湿,间接收到止呕之效。
如《温病条辨》运用芩连配郁金、豆豉治疗阳明湿热,干呕口渴;《温热经纬》黄连配苏叶治疗湿热呕恶。三黄相比,黄连的效果强于黄芩,黄柏很少用于止呕。
我在临床使用,以黄连用之广泛,藿香黄连竹茹汤清热止呕收效确凿,这张方子在以后的呕吐篇中将要讲到。
黄连止呕不仅用于热呕,也可寒盛呕吐起治疗作用,我们可以在方中加入一些温中止呕的药物,如干姜、半夏等,少佐黄连,可收到治疗效果,这是一种反佐的方法。
痞满,是一种胃脘胸闷气机不畅的自觉症状,多于湿热淤滞胃脘,可伴有呕逆,此时芩连基本适用,这时需加入辛香之品,收效更好,如《伤寒论》方,半夏泻心汤,这是一张“辛开苦降”的方子。
此外,三黄在小儿疾病中,可以广泛应用,用之当,效如神,否则弊病丛生,贻害无穷,李时珍谆谆告诫:“然必少壮气盛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