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里差点走出第三个封疆大吏,他自己退出了
清朝时期,总督和巡抚被视为封疆大吏,位高权重。特别是到了晚清,总督和巡抚掌管一省或者数省的军民政大权,隐然与清廷有分庭抗礼的趋势。清廷遇到重大事件,难以决策之际,一定会向各地总督和巡抚征求意见。
正因为此,寻常人等,很难当上总督、巡抚。一个家庭能够走出一位总督、巡抚,已经非常不容易,更别说两个以上了。曾国藩的家庭足够显赫了吧?他和弟弟曾国荃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也仅仅是一个担任两江总督,一个担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后来当上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时,曾国藩早已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家庭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之一。
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李文安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瀚章、次子李鸿章、三子李蕴章、四子李鹤章、五子李凤章、六子李昭庆。李鸿章排行第二,人们称为“李二先生”。坊间戏言:“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出处正是来自这里。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名臣,1862年就当上了江苏巡抚,此后历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跻身封疆大吏之列,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能力上来看,李瀚章赶不上李鸿章。但李瀚章的官运并不比李鸿章差。就在李鸿章当上江苏巡抚之后,没过几年,李瀚章就当上了湖南巡抚。接着,李瀚章历任江苏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也是朝廷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封疆大吏之一。
李鸿章和李瀚章,在同一时间里都担任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这样的现象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鲜有人知的是,李鸿章家里还差点走出一位封疆大吏。他就是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
李凤章,字桂山,号稚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33年,比李鸿章小10岁。父亲李文安在京城当官时,曾经长期将李凤章带在身边,在国子监里读书。李凤章读书非常努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可是,由于李凤章的籍贯在安徽合肥,不能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他成年后,只能回到老家安徽合肥应考。
然而,这时候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兴起于广西,短短几年之内,就经过湖南、湖北等地,进入到安徽。安徽大部分地方处于战乱之中,根本就没办法举行科举考试。李凤章只好追随父亲李文安,在安徽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860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后,李凤章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来到曾国藩大营效力。在一番言谈后,曾国藩很欣赏李凤章的才华,认为他日后必有大用,便让他负责鲍超的营务工作。
鲍超是曾国藩旗下大将,打仗非常勇猛,所率领的“霆”字营是湘军的主力部队。照理说,鲍超在行军作战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轻易服人。但是,李凤章去了鲍超帐下后,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很切合实际,让鲍超十分配合,尽数采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李凤章是读书人出身,有悲天悯人之心。
有一年,湘军从太平军手里收复了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太平县后,获得了大量太平军留下的军粮。湘军自带干粮作战,极度缺乏粮饷。这些军粮让曾国藩如获至宝。可李凤章了解到,安徽南部发生灾荒,老百姓损失惨重,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李凤章亲自去找曾国藩求情,请求拿出军粮来赈灾。
经过曾国藩同意后,李凤章拿出了一半军粮来赈灾,救活了数万灾民,堪称功德无量。
李凤章在湘军中效力,屡立军功,多次获得升迁,官至正四品的道员,加按察使衔,授二品顶戴,特旨赏正一品封典。曾国藩非常信任他,任命他督办江南制造局,为清军制造枪械。不久,又将他调来两江总督衙署,负责处理两江营务。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凤章官场形势一片大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巡抚甚至总督都指日可待。
可是,李凤章对于局势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家里已经走出了两个总督李鸿章和李瀚章,如果再要产生一个巡抚或者总督,别人会怎么看?俗话说:“盛极必衰。”一个家庭走出3个封疆大吏,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因此,李凤章急流勇退,乞假引退,主动退出了官场。
李凤章退出官场后,没有回到合肥老家,而是住在了芜湖,并在这里度过了晚年生活。1890年,李凤章病逝于芜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