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购房实践选择与思考

成都学区房已获授权

写在前面的话

1、“溜爸”粉丝一枚,深受“溜爸”学区房理念的“毒害”,一经接触,便入此 “坑”。“溜爸”的观点和理念提供了新的购房思路和方向,也在后期购房过程中坚持这一理念给予支撑。受益于此,所以想分享下整个过程。
2、每人实际情况不一样,本文只是作者的经历和选择,很多思考都只局限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3、本文总共7个部分:写在前面的话、购房背景与经历、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学区房还是普通房、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如果重新来过。
4、文中不是以时间线展示整个购房具体过程,是在购房中面临各种选择时做出的思考。
5、文中“学区房”默认指“优质学校学区房”。
6、文中的学区房和普通房,指的是在购房预算总额相当情况下两者都有选择,只是顾了一头就得弱化另一头,在实际购房过程中正是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购房背景与经历

作者,普通工薪阶层,朝九晚五,工资为主要生活来源,首次购房,预计十年内难以实现住房置换和二套购买。
作者可以在工作地(一个普通省会城市)、成都(自以为可以,后来手续还是出了问题)和老家购房。

购房工作始于成都,确定好后,开始了解成都,还专门去成都实地调研了一周,通过“40强”接触到了“溜爸”,在“绝版的天府一街”的影响下,最终确定了参加凯德世纪名邸摇号,没摇到则在青羊二区购买二手房的购房方案。

凯德世纪名邸材料递交到房管局,房管局电话通知现场核实,最后因为手续问题,没能成行,成都购房之路据此中断,而后就转而在工作地购买,最终购买了首套房,小学、初中双学区,在当地排名应该能在前三,并兼顾了生活需求,比较满意~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作者出生在农村,通过读书,走进了城市,对大城市的向往是可想而知的。当开始买房确定在哪里生活的时候,就出现了满足对大城市的渴望承担大城市的压力还是回到小一级的城市过相对轻松的生活的选择题。

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定下了至少在省会城市落脚的总体方向。

1、资源。大城市现有的各种资源及其产生的对人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2、潮头。新事物总是从大城市开始,且有些新事物只存在于大城市,对于信息时代,这点很重要。
3、使命。年轻人对大城市的渴望,我们年轻时有,下一代同样有这个渴望,我们为了减轻负担回到小城市,那就是把这个负担交给他,把这代人的使命交给下代人,让他们从零开始走一趟。
4、经历。也许有一天年龄大了,开始喜欢慢节奏的小城生活了,但,生活的本质是经历,大城市的经历怎么可以缺少,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变化。所以还是勇敢的承担吧。

学区房还是普通房

定下城市,就开始选择房子。主要从学区房的助力性、刚需性、有限性,普通房的无限性及两者的优先性几个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了选择学区房,可以适当牺牲居住属性的原则。
1、学区房的助力性。

正如“溜爸”所言,最好的学区房是家中书房,一点没有错,那么为什么还要选择学区房。那就是给予孩子一个环境助力作用。

我们都有过较长的学生时代和学习过程,在我们安心求学的年龄段,我们能不能做到不为周围环境影响,这个我们是有切身体会和话语权的。

在那个并不能完全撇下环境不管的年龄,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显得更重了一分。

选择一个学区房,不是说就给了孩子一个保证,不一定是能够有多关键的作用,只是说我们在孩子的道路上,在孩子努力的同时,作为父母不要给他们掣肘,减少他们的受干扰因素。

2、学区房的刚需性。

传统下,我们讲究家族传承、绵延子嗣,注重孩子培养,期待孩子生活更好;如今,高考又是普通人命运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使得学区房才是家庭真正的刚需和硬通货,一代接一代。

3、学区房的有限性。

就近入学的根本性原则下,学区房具有区域属性,它是以学校为基点而产生的,是学校的衍生品,存在与否完全决定于学校。

优质学校是有限的,决定了学区房的有限性。

优质学校为什么不会遍地开花?

一是沉淀,优质学校需要的是时间沉淀,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成的,也不是想建就一定能成的。

二是竞争,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学校间会产生竞争,竞争就会有优劣,所以学校不可能都成为优质学校,只能是部分。

三是差异,我们都希望每个学校都是优质的,可是就像我们在上学时,在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同学,但是成绩不可能完全一致,同一个城市的学校自然也是一样,客观上是会存在差异的。

优质学校的有限,学校划片范围的有限,从而使得资源有限,学区房没有过多可选余地,占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早占用早有。

4、普通住房的无限性。

城市在发展,城镇化在推进,大的城市越来越大,只要有需求城市可以继续往外扩。当城市越来越大的时候,城市以区域划分生活圈了,生活在该区域就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了。

当下,城市在扩展的过程中首先就会考虑基本生活所需,能够方便柴米油盐、交通、购物、休闲。因此可以看到,如果不考虑学校的因素,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可以选择的目标住房都会很多,难以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5、学区房优于普通房购买的问题。

这个主要是是基于3和4而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假设的方式进行梳理。

假设一,先购买了普通住房打算以后再购买学区房,首先,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在意孩子入学教育的人,那么可能关于入学的问题一直会是今后一个时不时跑出来困扰你的问题。其次,到了以后你购买学区房时,由于学区房的有限性,限制了你的可选余地,那么你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变成了一个被动的角色。

假设二,先购买了学区房,以后再购买普通住房,由于普通住房的供应量,使得你不再会被有限的资源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在广泛的市场挑选居住属性的房子,这时候,你是主动的,是有话语权的。

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其实本质还是学区房与普通房的问题。

学区属性的加持,让学区房的的购房成本增多了不少。

这就存在一个选择

是提前支出这一笔费用去购买学区房?

还是留这一笔费用进入私立学校?

关于这两个费用支出是否对等、效果是否对等,暂不讨论。

通过对支出确定性、支出回收性和支出一次性三个问题的考虑,确定了优先保底就读公立学校的思路。

1、支出确定性问题。

私立学校是商业行为,盈利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优质的学校往往源于大的资金投入,好的品牌、好的团队、好的校舍、好的教师,这些都是需要钱作为支撑的,而这些钱由被服务者承担。

私立学校是具有民生特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供需变化、是否水涨船高都是市场说了算的。今后行业如何发展、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给这笔费用的开支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是学区房的购买成本在当下是明确的,可以衡量自己是否能承受的起,可以选择是否愿意承受。

2、支出回收性问题。

学区属性增加的经济成本,被注入在了房子这个不动产上,如果不是大的变革,这个房子还能保持学区属性,他的购房成本和时间成本应该是能够回收的。

但是,作为投入私立教育的回报,它的投入和回报主要体现在教育反馈的无形上,而这个无形在公立教育中也有,两者差别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没法确定,除了这个回报,而它所能带来的有形回报是没有的。

3、支出一次性问题。

随着国家鼓励二胎,很多家庭都考虑二胎,学区房目前是是对同一户入学人数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有一个房子就可以吃老本,对于学区属性只需要一次支出,而私立学校,多一个小孩就是多一个与学区相关的支出,他的支出是随量而增加的。

有了学区房也可能给想生而不敢生的家庭多了一个做出生的决定的砝码。

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

多校划片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新举措、新尝试,有可能会成为趋势,也是引起了热议。

简单点说,多校划片就是游戏规则的改变,一变一不变,变的是入学概率,不变的是范围特性。

概率方面,原来的政策是,可以通过购房获得100%入学优质学校的资格,多校划片下,入学优质学校的概率不再是100%。

在多校划片的政策指导下,没有人能够再有那种稳稳的幸福,政策换了一个方式,那就是想要入学目标学校,那就通过概率匹配。

范围特性方面,多校划片并未改变就近入学的原则,尽管它通过随机性增加了入学范围,但不可能无限扩大,在它惠及的范围内,你才有资格谈上面所说的概率,没在范围内,连资格都没有。

我们的目标是优质学校,政策提供了概率,限定了范围,我们要想达到目标,要做的就是进入范围等待概率。

如果重新来过…

如果重新开始购房之旅,最想做的调整就是,尽可能地将房屋的居住属性与学区属性分开,一分为二的解决问题,尽早落实学区。
由于之前说的背景情况,作者收入只能够买得起一套房子,且在十年之内大概率没办法完成置换,所以,在买房时就必须都要考虑到,坚持以学校为主,兼顾生活。

这就使得,房子在只需要在满足居住属性的部分,也额外承担了学区属性的成本,提高了购房总成本。

属性分离后,按照现有政策,满足学区属性,只需要在它划定的那个圈圈里有一套房就可以,如果将学区属性和居住属性分离,那么这时候买房子,就不用管太多面积、居住舒适度、房龄、周边环境等问题了,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压低购房成本拥有资格,先占坑,比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买一个很小面积的学区房,成本的降低也客观地提前了购房时间,为后续再购房争取时间裕度。

而后,只需拿着剩下的预算,只考虑居住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大了选择余地,还大幅度降低了单平米购房成本,从而增加可购房面积,提高居住房的舒适性。

这个思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区二套房政策、入学政策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