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二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看理中丸中是否可以加用茯苓?可不可以用茯苓来代替白术?
我们知道茯苓是健脾利水的,而理中丸从内伤的角度来说,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量)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脾胃虚寒的患者需要健脾,脾胃虚寒的患者容易出现水湿的停滞,那么,在理中丸中能不能加用健脾利水的茯苓呢?或者,理中丸中的四味药,不变成五味药,直接用茯苓代替白术,这 样是不是可以?因为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
如果我们用药不讲究,感觉茯苓是可以代替白术的,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在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理中丸中加一味茯苓,加强健脾祛湿的效果,应该是可以的。理中丸中的白术补,干姜温,茯苓祛湿,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前面第十九节里,我们提到的叶天士的那个医案,是把理中丸的人参和甘草去掉,加了茯苓和附子去湿。并且,后世的医家,有理中汤去了干姜加了茯苓,演变成了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那么四君子汤加上干姜,那不就是理中汤加茯苓吗!
四君子汤是治疗中焦脾气虚的,如果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有了寒,那么四君子汤加干姜,也不就是理中丸中加茯苓吗?似乎觉得是应该可以的。
《伤寒论》里理中丸方后也提到过:“悸者,加茯苓二两”。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如果有心悸的加茯苓二两来定悸。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写道: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人参二三钱,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一盅半,煎服。
很有意思,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变成了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加干姜变成了五君子煎,这五君子煎不就是理中丸中加了茯苓吗。
但是,这个方剂我们不能无原则的一路往上加,如果这样加的话,五君子煎再加一味苍术,那不就是六君子煎了吗,那么再加一味半夏不就是七君子煎了,而真正的六君子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半夏)是在四君子汤中加了陈皮和法半夏,但是没有七君子煎这个方剂了,不能无限的往上加。
看起来好象也是可以往上加的,因为中焦寒湿嘛。但是,在“药类法象”中,白术属“湿化成”类,茯苓属“燥降收”类。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为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汤。古人组方用药之讲究,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在易水学派的药类法象里面,我们把所有的药物分成了五大类,风升生类的,热浮长类的,湿化成类的,燥降收类的,寒沉藏类的。见附表:
附表:
黑附子,乌头,干姜,干生姜,良姜,肉桂,桂枝,草豆蔻,丁香,厚朴,木香,
益智,白豆蔻,川椒,吴茱萸,茴香,延胡索,缩砂,红蓝花,神曲 |
|||||
防风,升麻,柴胡,羌活,威灵仙,葛根,独活,
细辛,桔梗,白芷,藁本,鼠粘子,蔓荆子,川芎,天麻,秦艽,麻黄,荆芥,前胡,薄荷 |
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黄,半夏,白术,苍术
陈皮,青皮,藿香,槟榔,莪术,京三棱,阿胶,诃子,杏仁,大麦蘖,桃仁,柴草,苏木 |
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瞿麦,车前子,灯心草,
五味子,桑白皮,天门冬,白芍药,麦门冬,犀角,乌梅,牡丹皮,地骨皮,枳壳,琥珀,连翘,木通 |
|||
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草龙胆,生地黄,
知母,防己,茵陈,朴硝,瓜萎根,牡蛎,玄参,山栀子,川楝子,香豉,地榆 |
我们从上表得知,白术是属于湿化成类的药,而茯苓属于燥降收类的药,就像我们在理中丸里加茯苓或者我们去了白术加茯苓,会对整个这张方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上面的表来看,应该是对升降有影响的。
如果对他的升降有影响,那么对他的功效也有影响,因此,加与不加,一定要取于临床需要。而不是我们所认为加与不加都一样。
理中丸加了干姜就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去了茯苓加上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是补中益气汤。
由理中汤到四君子汤再到补中益气汤,这是中医学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传承到现在,我们不可以在人为的把他倒退回去。加茯苓与不加茯苓,真的不一样,并不是说,加上一定会提高效果的,有时候经常会影响疗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