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思想 浪漫主义创作

肖旭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是盛唐精神、盛唐诗歌主流的伟大代表。贯穿李白创作始终的积极浪漫主义,既体现在他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诗歌艺术特色上。因此,结合作品掌握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特色,是这一章的重点。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个性的必然反映,也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特征的反映。为了全面了解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精神,还必须对李白的经历、思想有所了解。

首先要记住李白的生卒年(701——762),对生平细节不需要背,他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时期;2、二十五岁——四十岁出蜀漫游时期;3、四十二——四十五岁长安三年时期;4、四十五——五十五岁再度漫游时期;5、五十六——六十二岁安史之乱时期。

需记住与他创作有关的几件大事:1、出蜀,2、供奉翰林3、从璘和流放。

“出蜀”,指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四川,第一次漫游时期。李白为了寻求荐举而直取卿相,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李白几乎游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才能。“供奉翰林”,指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昭入京,供奉翰林。但他只是在文学词章方面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政治上没有权力。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没有出路,诽谤冷遇接踵而来,终于在天宝三载离开了长安。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的经历,使李白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品有了更强的思想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如《行路难》就写于这个时期。“从璘和流放”,指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即谓“从璘”。永王李璘是唐肃宗的弟弟,兄弟矛盾很深。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从璘被捕入浔阳狱中,第二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但走到三峡时又遇赦放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首诗就写在这个时候。

李白的思想很复杂,既同当时思想解放的时代特征有关,也与他一生经历中几次重大挫折有关。李白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青年时代的漫游以及与隐士东岩子共同在青城山隐居的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李白兼收儒、道思想,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而以积极因素为主。李白—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儒道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李白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墓调是积极的。换句话说,李白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带有许多消极甚至颓废的色彩。如何认识李白诗歌的这种复杂倾向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李白所处的时代来看,李白时代的特征是,在表面繁荣昌盛的背后,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是为了要使帝国在统—、安宁昌盛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这种理想必然要与黑暗的现实发生尖锐矛盾。因此他时而歌唱理想,充满乐观激奋;时而悲叹怀才不遇到颓唐消沉,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正是时代的反映,这是从李白所处的时代看。

其次,李白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也造就他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倾向。李白诗歌的主流与建安以来诗歌的进步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个受市民影响的地主阶级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与上层地主阶级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上层地主,否则就没有政治出路。也就是说李白所蔑视、憎恶的,恰恰是他必须依靠的、不能一刀两断的,他既要入世,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这—矛盾中,李白始终没有摆脱这一矛盾,这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虽然有复杂的思想倾向,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但是积极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点大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它又有什么局限性?这是要重点掌握的问题。积极浪漫主义主要特征,是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具体到李白诗歌中,就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阅读李白的诗歌,大家注意抓住这样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行路难》三首最集中的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以《行路难》其一为例,分析一下李白诗的中心主题。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全诗十四句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诗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夸张的描写,宴会的豪华,使人从反面起兴,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

第二段开头又是用现实中的险山恶水,暗示当时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政治道路的坎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广袤的世界上竟没有自己的—条出路,诗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顾茫然呢?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古代圣贤吕尚、伊尹开始在政治上虽不顺利,但最终遇明主受到重用。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第三段的前四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结尾两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环之后,诗人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并不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这一首理想之歌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地显示了政治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出诗人此时的内心苦闷和不平,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李白不向命运屈服和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家记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有代表性,必须重点掌握,要能用第一首作例子进行分析。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李白反权贵的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得到集中的表现。这首诗写到自己的失意,可并不把眼光放在个人得失之中,而是注视着整个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并对那些喧赫一时的人物予以抨击。他赞扬王十二,“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同时也以极大的悲愤揭露了政治的黑暗。斗鸡媚上和开边邀功者都兼尚荣宠,而正直的才能之士却闲置不用,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以上四句待一定要记住,要能分析。

诗人不仅对那些宠臣表示蔑视,对于宠信他们的唐玄宗也给予了指责。李白在诗中控诉政治的黑暗,李邕、裴敦复那样正直的人,惨死在奸相李林甫手中。王十二和自己遭到社会的冷淡诽谤,找不到正直出路,而那些斗鸡媚上的幸臣权贵是“鸡拘”,耻于他们为伍。李白激愤地说:“—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表示“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他表示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现实,同这恶浊的世道永远决裂。这篇作品很重要,—定要认真学习,能用诗中句子分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李白对权贵是桀傲不驯、飞扬拔扈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他对普通人民的态度则是亲切的、谦逊的。这类作品虽不多,但都反映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心。他在,《丁都护歌》中,描写运送石头的船工和纤夫的繁重劳动,以及痛苦生活。“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诗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制的奴役的愤忾,诗人对纤夫的疾苦是体贴而又同情的。描写他们的生活劳动的痛苦情况,如果没有亲身的观察和真实的感情,是不能写的很动人的。另一首《宿五顶山下荀媪家》也表现了诗人对穷苦人的关切和体贴。对权贵是高傲的,对一般老百姓是谦逊的,这正是李白的好处之一。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一点在吟咏山水、隐逸求仙或者描写饮酒的诗中显得最为突出,他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深切地感受到庸俗的世态和森严的礼法对人的束缚,于是采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脱,他在诗中慨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渴望摆脱羁绊,寻找个人的自由。大鹏不受任何羁绊,自由地翱翔于宇宙之间,正是李白向往的境界。这种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在山水描写中表现的很突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他所写的江河奔腾千里不可阻挡的形象,他所描写的那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也都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在李白的隐逸求仙和饮酒的诗中也表现了这种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他认为人间是污浊的,政治是黑暗的,不自由的,只有到山林,仙境和醉乡中才能得到解放和自由。如《将进酒》一诗,他借酒来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具有积极反抗束缚的情绪。诗开头先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一泻千里的江河来表现自己冲破束缚,奔放不羁的热情。他慨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面对理想与现实无法解脱的矛盾,李白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却只能放任饮酒作乐,追求个人解脱,用酒来浇铸那心头的万古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枝书叔云》诗中更是明白道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说自己忧愁像流水那样悠长而不可断绝,人生艰难只有驾着一叶扁舟遨游江湖这一条出路了,是强烈的愤闷不平逼迫他与不称意的社会决裂,去浪迹江湖,啸傲山林。可以说,就是那些求仙隐逸的作品,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消极反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归纳起来,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他积极浪漫主义的中心主题,分析时可用《行路难》其一为例。二是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可用《答王十二》中两组诗作例子。三是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可结合《将进酒》进行分析。这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学会自己举例进行分析。

李白浪漫主义的局限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一般了解即可。—是李白具有反抗的—面又有妥协的一面,既是清高的,又是庸俗的,他以个人的傲骨去对付权贵的气焰,力量难免软弱。这是第—局限。第二,李白所要求的自由,仅仅是他个人的自由,因此只能向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去找那些暂时的麻醉,他在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悲观厌世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文/肖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