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张数码照片,也是我干安全第一个革新设施。

这是我拍摄的第一张数码照片,2003年6月21日,20时24分拍摄的,地点是聊城发电厂三期项目。确切的说,是找人拍摄的第一张数码照片。那时候个人还没有数码相机,我是找工程部负责拍摄工程照片资料的工程师拍摄的,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呢?

这个焊机箱和线缆天桥是一项设施创新。那时候,焊机在主厂房布置大都是散放的,东一个西一个,很没有条理。我就找电焊班刘班长,与他商议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后来他就设计制作了这种焊机集中存放的箱架。焊机箱架靠墙布置,既可以使焊线向外延伸布设,设置焊线过路防护盖板,又可以顺墙上下层贯通,解决了焊机随意散放的问题。

改变了焊机散放的问题,又遇到焊线、电缆和气焊线过路防护的问题。如果都在地面铺设就很乱,也不安全。我看到靠近焊机箱架有两根立柱,正是人行通道,就设计了过路天桥,有了想法,就找管道班闫班长来制作。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人会做、去做!

设计制作“线缆过路天桥”

用扁钢制作两个包箍,卡在主体上,用螺栓紧固即可(闫班长是个很细致的人,有很强的产品保护意识,还在包箍与主体之间加了橡胶皮保护混凝土柱体棱角)。

在两个包箍之间,用大约是33毫米钢管制作的过线缆平托架,每个侧面弯制3个L形,防止线缆滑落。

制作并安装完成,这样焊机箱架与线缆过路天桥就成为一个设施的整体。

这个设施,今天看来很是简单,但是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很不错的设施了。而一旦有了开始,就会有更加规范、标准的设施。

做好设施之后,就想宣传宣传。于是,我就找了项目部工程部负责拍摄工程资料的工程师,请他给拍几张照片。工程师工作很忙,到了晚上,利用加班的时间给拍了几张,后来告诉我只有这一张比较好。

电缆过路天桥做好安装相对容易,真正的使用起来是很难的。因为,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是最难的事。记得刚安装后,只有人观看,觉得不错。但没有几个人主动的将线缆挂上去,觉得麻烦,不如随意往地上一放容易。改变这种习惯费了我好多心思,更是费了很多力气。在现场张贴了布设线路使用挂架的要求,每天上了班,我就到这儿看看,将就地铺设妨碍人们行走的线缆挂到架子上;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无数的往复,难以形成自觉的习惯。一天,一个工人随地布设电缆,一个上午我帮他挂了四次。快下班的时候我又过来巡查,又看到他使用的电缆就地铺设在挂架下的地面上,行人踩在电缆上行走。我过去将这根电缆的插头拔下来,拿起线盘,将电缆收起,走到凝结器泵坑围栏外,将电盘和线缆扔进5米多深的坑内,坑里有半米深水,一会半会他是收不回来了。

通过野蛮的拔线,文明的帮助,制度的考核,这个线缆总算是挂上去了。

做好电盘集中放置箱和线缆过路天桥这个事,找工程处宣传员写了一篇创新革新设施的宣传稿,并配上这张图片,想宣传宣传创新革新这个事,后来也不了了之。

这张照片被我存入电脑,由于没有在文件取一个名字,在硬盘资料库中无从查找。这几年在自己的硬盘找了N次,想看看自己干专职安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次创新成果,总也找不到。前几天在找寻资料时,无意中发现这张照片,别提多兴奋了。

简单记叙一下这个事情的经过,做一纪念!

也一并感谢当年的焊接班刘班长、管道班闫班长,他俩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帮我实现了干专职安全员所想到的第一次设施改造计划。

创新革新力求改变的思维一旦建立并开始行动,便再也停不下来了。

上图是聊城发电厂,当时我们成为“小聊”。三期工程,我干了二期和三期工程。

做完这个事两个月之后,我就被调入公司安监部,奔赴广东惠州大亚湾壳牌汽电联产项目,开始了我干项目安全管理的经历。惠州项目,是我一段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是对我安全管理思维的启蒙!为我这十几年来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小聊”则是我干专职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