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三大内家拳之秘籍:气沉丹田大解密

潍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实的朋友)

丹田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遗篇.本病论》“神遊上丹田”句中。“丹”是指的养生内丹,“田”是煅练内丹的地方。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讲求“导引吐纳”的健身之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了内丹术的系统理论,“丹田”一词就成了道家修练精气神的术语。后又被各派气功师们广泛沿用。

代表华夏文化精粹的中华武术当然不能脱离中国的古典文化的轨道,历史悠久的《形意拳》把“气沉丹田”作为“一气之起落”,贯穿于拳术的举手投足之中。拳经云“发放劲力,自丹田出”,“如练至功深园滿时,疑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

拳家的丹田学说源于道家,但又不同于道家,道家所谓“丹田”即所誉先天虚灵性体,“田”谓之鼎炉,以炼就永刚不坏之性。拳家所谓丹田即小腹的空腔部位,并以此部位为枢钮,完成一系列的传递,组成整合发力机制。形意拳的丹田论有迹可循,而非道家丹田论的云里雾里。道家的丹田论讲“意守”,要靠“意念导引”再循“小周天”、“大周天”经脉运行。而形意拳的丹田论讲“气沉”.则气行腠理间,“不意而运”,“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调息,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形意拳所谓“气沉丹田”是指下丹田而言,下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或三寸之间。其说法不同的原因大约在于各人的体会不同,充许有位置的差异。在我们练拳者来说,不容易找到丹田的一个点,而只能找到是以点为中心的一个面,更具体地说,是小腹内一园形腔体。所以我们认为是在脐下与耻骨之间,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骶椎之前,会阴之上就可以了,此处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交接,血液转换,封闭循环的体腔,此处除了消化腔道就是生殖腺聚集的地方,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卵巢等。这里的很多重要的腺体都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使精神充沛、生命旺盛的的重要因素。

形意拳的“气沉丹田”,主要是通过逆腹式呼吸使肺组织充分扩张,使常处于闭塞状态的肺的下部气泡得以伸缩,大大增加了肺的活动量。使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中得到充分的交换,使血液的含氧量明显提高。横膈的升降,对腹腔脏器进行了温柔地有节奏地压挤和按摩,增加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可以排出被食物堵在肠胃死角的气体,促进胆汁分泌,使消化功能得到提高。橫膈的升降,使腹内压呈现增大和减小的节律变化,造成腹腔内毛细血管的明显收缩与扩张,从而増加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的血流量。使肾上腺、前列腺等腹腔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而且能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开发人体潜能。所以说“气沉丹田”的健身功能是符合生理科学的,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气沉丹田”就逆腹式呼吸,这样说应该有一些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逆腹式呼吸是自然界里的气体在呼吸道里运行的方式,而“气降丹田”则是通过逆腹式呼吸这个方式,造成小腹鼓荡,而激发整合发力和健体强身的过程。逆腹式呼吸是方法,“气沉丹田”是效果。逆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横膈下面是腹腔,是一个封闭的腔,呼吸道的气体是不能进入这个腔内的,但这个腔内的腹壁和内脏的空隙中却充滿了气体。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下降,腹壁肌肉收缩,腹腔内的气体受压挤体积収缩,变得紧张坚硬,形成板状。呼气时腹壁肌肉放松,横膈继续下降,这时感觉气体有下沉感,降至会阴上方,小腹微微鼓脹。这就是”气沉丹田’’,而且吸气和呼气这两种状态都可以理觧为”气沉丹田”。练拳时动作有蓄有放,呼吸则有吞有吐,其丹田气则随之有聚有散、有升有降。形意拳的起落开合形成了其特有的明显的节奏,我们练習形意拳,就可以跟随这个节奏因势利导,随其自然,而决不要有意识地向下压气。只要用腹式呼吸留意小腹的鼓荡,做到“力活气顺,虚心实腹”,即可达到目的。

至于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难度较大,初学者很难掌握,而且容易走到歧路上去,或造成其他不良后果。我们练拳时不能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调整气息上,否则,就会影响拳术的肢体动作,练拳的人就会变成气功师了。

练好“气沉丹田”的功法,首先要坚实形意拳的站桩基础,就是先辈大师归纳的八字筑基功,即三顶丶三扣丶三园丶三毒丶三抱丶三垂丶三曲丶三挺等园满完整姿式。如果扎不好这个重要根基,“气沉丹田”就是一句空话。

拳经云“十四种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神竒”。练好“气沉丹田”的功法,其劲力的发放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这个威力的形成,我各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由于横膈的下压,廹使腹内脏器下移,这就把人的重心挤入骨盆,下移的人体重心,增强了驱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引力控制并催发了整个躯体的协调运动。

橫膈的上升和下降,腹壁的収缩和放松,使腹内脏器及腹内气体受圧而发生形变,弹性物体的形変就会产生弹力,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小腹内增大的压强刺激了骨盆和尾椎筋肉以及很多平时很难调动的肌群,这些肌群的瞬间舒缩,象爆炸一样,以惊人的速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爆发力。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积。形意拳出手主张打击对方的根节,这就增加了运动的距离,在一定时间内距离越大,速度越快,速度越快,爆发力越大。

形意拳发力出手,为手足同起同落,手足和躯体整合发出。拳经云,“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就是常说的“抢地位”,打击目标所受的压力是全身的重量,而受力面积却是拳或掌,根据“受力大小与面积成反比”的规律,当然可以证明所施出的力是神竒无比的。

在气沉丹田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互作用的力,如头的上顶和肩的下沉,后腿的蹬力和前腿的撑力,前掌的后彻和后拳的前冲,等很多成对出现的力,所形成的反作用力,又用等量的回赠加大了作用力。

丹田位于身体的核心关键部位,全身的质量和能量都凝聚在这个球形体上,《形意拳谱》云,“气沉则降于丹田”,“丹田一动无不动”,腹内重心下移就形成了合力,它集合了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素,甚至连毛发丶牙齿丶指甲丶舌头等末稍神经和肌肉群都调动起来。丹田是重心,是中心,更是轴心,全身的各肌肉组织,各运动单位都在它的支配下统一行动。丹田力瞬间爆发,发则内外合一,合则全身总动员形成了六合整劲,所以“气沉丹田”激发出了雷霆万钧之力。

当人体在某些有刺激的环境下发力,必然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生理反应,那末身体活动的能量会大大提高,这就又给“气沉丹田”添加了一份神奇。

我们例举了这么多力,这些力又是互相包含,互相依存的,甲中有乙,乙中也有甲,每一种力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把它们严格分割开。或者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的力。

对于“气沉丹田”的功法,戴龙邦的《心意六合拳谱》里有比较系统地讲述。而在李洛能的《形意拳谱》中却没有具体的解说。看来我们形意拳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里有意淡化了心意拳中近于繁琐玄虚的描写。李存义大师也告诫我们,“非必沾沾于古说也”。所以,对于形意拳的习练者来说,应该揭开“气沉丹田”的神秘面纱,“气沉丹田”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苦练不輟,就会练出功力,就会“功到自然成”。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如果方法错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永远不会到达目的。

在近代的武学著作里,对“气沉丹田”的讲述,大多是谈经论道,言词玄虚奥妙,对于初学者简直是一本天书。现代关于“气沉丹田”的论文,更是浩如烟海,它们多是以经典解释经典,翻来覆去,总是古代拳谱里那几句话,讲不出通俗易懂的道理来,结果倒使后学者陷入一片迷茫。甚至在某些“玄学”的误导下,一些好奇的初学者误入歧途和走火入魔亦非罕见。我们可以把“气沉丹田”视为形意拳健身和发力的一种重要的功法。但不可神化它,更不可过度痴迷它。它显示的是一个最朴实最明确的道理。古人说“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谱》上有一句名言,値得我们认真揣摩,“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虚若实,勿忘勿助之意,不意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竒也。”读了这段经典,不知诸君有何感悟。

(0)

相关推荐